
從左至右依次為胡洪俠、楊照,、馬家輝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被一種懷舊氣息包裹著,,拾級而上,墻壁上一張張老照片映入眼簾,,個人照,、班級合影、家庭照早已泛黃,;
 《對照記@1963》 作者:楊照
馬家輝 胡洪俠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
而在人們的腳下,,“火車”“春游”“初戀”“母親節(jié)”“女同學”“瓊瑤”“搬家”“足球”“求職”“魯迅”“大學”等大大小小的白色方塊字,一直延伸到了舞臺上,。這場名叫《對照記@1963》的新書劇場秀日前在這里舉行,,三個生于1963年的男人臺北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深圳的胡洪俠在舞臺上,,以四幕劇的形式還原了書中諸多精彩內容,親身演繹了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楊照,、馬家輝、胡洪俠三位作者輪番登臺,猶如演員一樣表演了各自的故事,。展現(xiàn)初戀這個主題時,,胡洪俠的青春記憶由一封信展開,18歲的他在信中對姑娘說,,擔心自己調不回城,,這段感情最終無疾而終。而馬家輝則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讓我的初戀把他們都壓下去,�,!惫唬某鯌僭缭�6歲就發(fā)生了,�,!八乙粯有振R,很漂亮,,分糖果的時候,,我把大的讓給了她�,!�
楊照,、馬家輝、胡洪俠是近年華人文化圈內非�,;钴S的作者,,三人相識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中,很湊巧,,他們都生于1963年,。三個老男人于是開始謀劃:不如合作寫點文字。
《對照記@1963》精選華人社會五十年來30個日常生活詞匯為話題,,仨人就每個話題各寫一篇文章,,分別以各自的經歷和生活背景寫出這些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并于互相對照中折射出半個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
通過不斷地討論,,他們最終精選出30個關鍵詞語,有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還有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以及尋常生活中的火車、電車,、報紙……以這些詞語為題,,三位作者展開了“對照”寫作,,正如楊照所說:“書名‘對照記’明顯是從張愛玲那里抄來的,不過值得驕傲的是,,我們的書,,比張愛玲那本《對照記》更符合書名文字意思。張愛玲‘對照’圖與文,,實質上是用文字來解說相片,;我們卻是以三個人的切身故事,在同樣的題目下嚴格‘對照’,,同時對照出了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環(huán)境,。”
一旦定下一個主題詞,,三位作者不會互通有無,,而是自說自話。關于“電車”這個主題詞,,胡洪俠在北京上學的時候,,對102路、103路電車很熟悉,,而馬家輝筆下的香港電車也很有風情,,可楊照寫的“電車”竟然是地鐵,原來,,臺北并沒有電車,,在他看來,地鐵就是電車,。
據三位作者透露,,《對照記》計劃寫三本,“第一本暴露出的缺憾還可以由第二本,、第三本彌補,。”胡洪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