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族恥辱的見證,圓明園有說不完的故事,,其中還掩埋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當年英法兩國如何達成一致行動意見,?海軍、陸軍,、騎兵怎樣組成,?使用什么樣的武器裝備,?“英法聯(lián)軍”如何將圓明園摧毀?到底掠走了多少文物,?這些秘密在英法聯(lián)軍搶劫焚燒圓明園參與者撰寫的“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中有了答案,。目前,這套由14部作品組成,、總字數(shù)超過300萬字的譯叢,,在中西書局的精心編輯下面世了。譯叢的出版,,被學界稱之為填補了中國近代史和中西交流史的敘事空白,,為圓明園罹難史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立志還原歷史真相
在不久前舉辦的該叢書出版座談會上,,叢書策劃者,、中西書局總編輯徐忠良講述了這套譯叢出版的背后故事。2003年,,法國歷史學家,、作家、記者伯納·布里賽先生的歷史巨著——《1860:圓明園大劫難》由法國峭巖出版社出版,。該書一問世,,即在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引起巨大反響,被稱之為繼雨果之后再次發(fā)出的強烈譴責英法聯(lián)軍毀滅人類文明成果的罪證,。歐洲影響力最大的中文報紙——《歐洲時報》社社長楊詠橘女士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這部著作,,她立即買下中文版權,并無償提供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31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法國主賓國和中法文化年期間,該書在北京首發(fā),,為浙江古籍出版社贏得了聲譽,。
當時,在浙江古籍出版社擔任社長兼總編輯的徐忠良便是主持《1860:圓明園大劫難》翻譯,、出版和宣傳推廣工作的負責人,。工作中,徐忠良了解到,,布里賽先生表示愿意把他所依據(jù)的150多位英法聯(lián)軍人物的口述、戰(zhàn)場日記,、親筆回憶錄提供給中國學者,。他希望中國學者能夠寫出一部戰(zhàn)爭受害方的歷史著作,以供中西方學者進行深入細致的歷史研究,。銘記歷史,,避免圓明園慘痛歷史悲劇重演,。強烈共鳴和感慨,促使徐忠良決定再次策劃這一國際合作出版工程,。遺憾的是,,由于選目和經(jīng)費無法落實,進展緩慢,。2009年年初,,徐忠良調到上海文藝出版集團,其選題得到集團領導和其他方面的支持,,這項國際合作出版工程終于取得實質性推進,。
攻堅克難確保質量
選題定下來后,但在物色翻譯人員,、審核譯稿,、還原官府文書、奏章諭旨等方面卻是困難重重,�,!八业玫搅藢W界多方面的幫助。法國騎士勛章獲得者,、浙江大學歷史系法國史教授鄭德弟,,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著名翻譯家許鈞教授,,復旦大學英語系博士生導師汪洪章教授,,大連外國語學院法語系主任王大智教授和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副教授、杭州市翻譯協(xié)會執(zhí)行會長應遠馬副教授等人的加盟,,使這些困難一一得到解決,。”徐忠良如是說,。
徐忠良告訴記者,,由于英法聯(lián)軍從本土遠航來華,經(jīng)過大西洋,、印度洋,,進入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先后登陸香港,、廣州,、舟山、上海,、青島,、大連,、天津,最后進攻北京,,其中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這些人名,、地名,,尤其是地名有的很小,已經(jīng)消失,。為了尋找這些消失的地名,,“大家通過查閱《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歷史地圖集》,、《天津歷史地圖集》和各種工具書,,使大部分得到了還原,但是還有一些仍然無法找到,。這需要在今后可能的重印中繼續(xù)加以解決,。”
不僅如此,,翻譯中的困難也比比皆是,。徐忠良說:“這些回憶錄或多或少地引用了一些清朝官方文書、奏章諭旨,。收入回憶錄時,,被譯成了英、法文,,這次又要將其重新譯成中文,。”他們只好一遍一遍地查閱《籌辦夷務始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史料匯編》等圖書資料,,目的就是從中反復體會英、法文意味,,審慎翻譯,。
記者了解到,全套譯叢法文9種,、英文5種,。除1部作品外,其余13種在我國均為首度翻譯出版,。這些由法軍統(tǒng)帥蒙托邦將軍,、法國特使葛羅男爵、英軍統(tǒng)帥格蘭特將軍、英國特使額爾金勛爵,、外交官巴夏禮等英法聯(lián)軍關鍵人物的回憶錄組成的譯叢,構成了從英法聯(lián)軍視角描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資料庫,。并且由于內容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社會、風土人情等方面,,在還原了英法方面關于這場戰(zhàn)爭的全部歷史細節(jié)的同時,,也為圓明園文物流散提供多方面線索。
立足“中”“西”做文章
中西書局是2010年5月由上海世界書局更名后成立的,,其前身是上海百家出版社,。作為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所屬出版社,中西書局的定位致力于學術原創(chuàng)研究著作,、重要歷史文獻整理項目,、教育理論與實踐圖書的出版,著重關注千百年來中國和東西方文明的溝通,、交流,、摩擦和碰撞。在此定位下,,中西書局十分重視該譯叢的編選,、翻譯、編輯,、審校和出版工作,。一方面與圓明園管理處建立戰(zhàn)略合作關系,分解經(jīng)濟風險,;另一方面組成跨部門的編輯團隊,,確保譯叢在圓明園劫難15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時出版。
為保證編輯質量,,著眼項目長遠發(fā)展,,中西書局還專門引進了1名法語編輯作為骨干加入編輯團隊。同時,,書局把這個項目作為一次“練兵”的好機會,,鼓勵年輕編輯、新編輯參與其中,,由編輯部主任和資深編輯在實戰(zhàn)中手把手地教,。經(jīng)過該項目的鍛煉,新編輯們的“成熟”時間大大縮短。
“遴選,、翻譯和編輯這樣一套譯叢,,必然涉及一筆相當大的經(jīng)費投入,資金就成了困擾譯叢翻譯出版過程中最大的困難,�,!被叵氘敵醯那榫埃熘伊挤浅8兄x圓明園管理處及陳名杰主任的大力支持,。據(jù)悉,,目前該譯叢已成為圓明園管理處關于圓明園研究著作出版的首批圖書。也成為中西書局與圓明園管理處聯(lián)合推出的第一套譯叢,。雙方將繼續(xù)為學界推出譯叢的第二部分圖書,。
引人關注的是,譯叢出版后在中法兩國產生熱烈反響,。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為譯叢作序,,強調“英法應牢記前人在中國犯下罪過的記憶責任”。
歷史是一面鏡子,。還原歷史真相和歷史細節(jié),,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警醒世人,。是為了勿忘歷史,、勿忘國恥,反思歷史,,祈福未來,,為共建人類和諧而努力。正如布立賽在《圓明園大劫難》一書的前言中所寫的那樣:“假如英法聯(lián)軍的‘遠征’根本沒有發(fā)生,,從而使本書失去存在的理由,,那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