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guī)劃把民生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政府紛紛推出了各項“民生工程”,。對于期待過上更好生活的廣大老百姓來說,,值得歡迎。但是,,政府在積極落實這些可以彰顯政績的“民生工程”的同時,切不可忽視了“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改革攻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市場機制往往比行政手段更適合改善民生的需要。
促進社會財富總量的增加,,增進社會大多數成員的福祉,,可能是各經濟學流派共同追求的目標,沒有一種經濟學理論自稱,其目標是讓大多數人的日子越過越壞,。但是,,怎樣才能讓大多數人日子越過越好,各個學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論,。亞當·斯密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是增進社會公共福利最佳制度。每個人追逐自己的利益時,,“有一只無形之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想促進社會利益所得到效果還要好�,!�
與斯密理論相反的觀點可能要算蘇聯式的計劃經濟理論了,。這個理論認為,只有靠政府有計劃,、按比例地規(guī)定好為社會成員生產多少吃的,、穿的,蓋多少房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就促進社會財富總量的增加,,增進社會大多數成員福祉的目標而言,,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歷史都證明,,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完全的計劃經濟制度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各有所長,,但也都有局限性�,?煽偟恼f,,市場經濟是目前人類發(fā)現的能更有效率地配置資源,促進適合消費者需要的物質和文化產品產出的體制,。
西方經濟學界針對完全自由市場經濟的缺陷,,提出了種種改良理論,如宏觀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等。而中國則根據自己國情,,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特別是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筆者堅信,,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現實情況下,中國改善民生的最佳模式。
拜近20年市場經濟發(fā)展之賜,,中國在社會財富總量極大增加的同時,,絕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以住房為例,,盡管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為人詬病,,但如果沒有當初市場取向的住房制度改革,恐怕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很難能從20年前的幾平方米提高到幾十平方米,。
筆者認為,,有些問題確實是因為市場經濟力有未逮,要靠政府的“民生工程”作為補充,,但是更多問題可能是市場經濟體制未臻完善所致,。有的是政府不該作為時,過于作為,,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擠占了民生資源;有的是該作為時不作為,,讓壟斷,、欺詐、假冒偽劣等惡行破壞了正常市場秩序,,損害民生,。在改善民生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當好“守夜人”,,杜絕“三氯氰胺”、“瘦肉精”害人,,顯然比自己開養(yǎng)豬場,、養(yǎng)牛場效果更好。因此,,“十二五”期間政府除了努力增加那些市場無法提供,,而確實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公共產品外,更多的精力還應放在為完善市場機制方面,,推動市場體制向有利于改善民生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