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來游客與本地市民在五店市的莊氏祠堂共聽南音一曲,。
賴進財/攝 |
晉江是全國著名僑鄉(xiāng)和臺灣漢族同胞的祖籍地之一,,早在宋元時期,即有晉江人移居海外�,,F(xiàn)在祖籍晉江的華僑和港澳同胞約有110萬人,,以東南亞為最。晉江與臺灣一衣帶水,,歷代遷居寶島者為數(shù)眾多,,至今祖籍晉江的臺灣同胞達100萬人。旅居其他省市的鄉(xiāng)賢亦有數(shù)十萬,。
僑民自南洋衣錦還鄉(xiāng),,帶來了融合歐洲住宅與熱帶建筑特色的所謂“殖民地外廊樣式”建筑,與傳統(tǒng)民居相結(jié)合,,演化成當?shù)厝怂Q的“樓仔厝”,、“番仔樓”,也就是今天一般所稱的“小洋樓”,。
門窗,、外廊是樓仔厝的裝飾重點。樓仔厝的外廊有“五腳氣”,、“出龜”,、“三塌壽”等多種形式,外廊只是一種“門面”,。外廊背后,,卻隱藏著閩南傳統(tǒng)民居“大厝身”的布局,,可以看成是傳統(tǒng)民居“大厝身”的二樓化過程。即在平面上保持“一廳數(shù)房”的基本形制,,中為廳堂,,左右各有兩房,稱為“四房看廳”,,底層作為客廳,,壽屏后為樓梯及聯(lián)系左右后房的通道,祖廳移至二層,。大厝身的檐廊空間“砛墘”,,則轉(zhuǎn)化成“外廊”的形式,可視基地面積及屋主的喜好,、需求和風水禁忌,。居住空間基本保持正方形的平面,原來的大廳改為客廳,,大廳的祭祖功能移至二層的大廳,,壽屏后的空間也相對擴大,布置了溝通上下層的樓梯與聯(lián)系左,、右后房的通道,。
五腳基洋樓的主要特征,是源自南洋殖民建筑的外廊樣式,。殖民建筑的外廊起源于英國海峽殖民地的城市建設(shè)規(guī)范。
1819年,,斯坦�,!とR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取道新加坡,又于1826年將檳榔嶼(檳城,、喬治城),、馬六甲與新加坡聯(lián)合組成海峽殖民地,致力于殖民城市的建設(shè)計劃,。建設(shè)計劃中的一個重要建筑規(guī)范是,,所有連棟式店屋的街區(qū),樓前必須設(shè)置約5英尺寬的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以利行人防止日曬,、雨淋。福建人將英文的Five-fort way翻譯成“五腳基”,。五腳基是海峽殖民城市中的一個公共空間,。這種寬五英尺廊道的建筑規(guī)范,被華僑帶回僑鄉(xiāng)時,,不再成為強制性的尺段,,不管是手巾寮連排式店屋式的騎樓還是單獨的洋樓建筑,,可以根據(jù)需要靈活調(diào)整。五腳基被整合進傳統(tǒng)民宅之中,,作為休息,、家務(wù)勞作、會客宴請等活動空間,,其功能大致取代了傳統(tǒng)民居的凹壽與天井,,發(fā)展成為近代閩南僑鄉(xiāng)的一種地方建筑類型。
外廊空間是“樓仔厝”洋樓最主要的外形特征,。外廊的形式,,主要有“五腳氣”、“出龜”,、“三塌壽”等三種,,規(guī)模較大的洋樓,也有“三塌壽加出龜”的,。外廊位置,,多在樓身正面,只有少數(shù)擴展至樓身左右成L形,、二字形和冂形,,口字形的周邊外廊只在鼓浪嶼可以見到。
五腳氣,,外廊為柱列空間,,形式券柱式或梁柱式,閩南稱為“彎拱門”,,是閩南最普遍的洋樓式樣,。地方民居中有時也以“五腳氣”泛指洋樓的所有外廊樣式。
出龜,,外廊中部凸出,,形如“龜頭”。一般為三開間,,平面方形抹角,,也有方形的。
三塌壽,,外廊兩端凸出,,呈“凹”字形。這種凹入的外廊空間,,有時也以“塌壽”稱呼,,凹入不明顯者,亦徑稱“五腳氣”,。有些洋樓,,三塌壽兩端的龜頭,,在二層辟為獨立的居室,稱“八角樓”,。
移植自西洋的外廊空間,,與閩南傳統(tǒng)民居“一廳四房”的平面布局相結(jié)合,搭配以西洋,、中式的裝飾語匯,,構(gòu)成了最基本的閩南小洋樓——“樓仔厝”。
山花,,源于西方建筑以短邊為入口的方式而形成的三角形墻頭部分,。中國古典建筑只有房屋盡端的山墻,沒有入口檐口上的山花,。女兒墻在明間正中高起,,稱“山花”、“山頭”,,由于不必與雙坡屋頂對應(yīng),,山花只是與墻體同厚的一片裝飾墻,既是外觀的視覺焦點,,也是裝飾的重點,。
作為建筑的門面,山頭樣式繁多,,有西方曲線的巴洛克山花,,也有傳統(tǒng)的書卷式曲線,更多的是中式,、西式的巧妙搭配,,以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語匯混雜著西方古典或巴洛克建筑的語匯。
中式的裝飾語匯有姓氏堂號(寫某某衍派),、屋名(某某樓、某某廬),、國旗,、徽標、興建年代,、對聯(lián),、書卷、麒麟,、蝙蝠,、壽桃、花草等,;西式的有獅子,、鷹,、地球、時鐘,、盾牌,、天使等。在當時工匠的心目中,,足以代表西洋建筑風格的似乎就是外廊及其正中的大山花,,但古希臘、古羅馬的三角形山花用得極少,,文藝復興后流行的曲線狀的巴洛克山花用得十分普遍,。在閩南傳統(tǒng)民居中,山墻上端的三角形部分稱為“馬脊”,、“規(guī)尾”,,材料取自水泥洋灰、鋼筋,、水泥花磚,、彩色玻璃(花玻璃)等海外帶來的建筑材料。
洋樓采用傳統(tǒng)的天井,,為防御,,在護厝天井上方加罩鐵筋網(wǎng)以防盜,如九十九間,,或者在二層天井上方,,如紫帽濟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