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兩大央企重組合并正式啟動之時,,另兩大核電巨頭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聯(lián)手研發(fā)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也落地阿根廷,,首次成功出海。 業(yè)內人士認為,,“華龍一號”一直被視為中國核電實現(xiàn)出口的一張王牌,,這次成功出海背后是國家隊“合縱連橫”戰(zhàn)略的奏效。自2014年以來,,為了解決中國核電“技術多門”且“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中國高層推動國內核電央企重組聯(lián)合,2015年核電將加速成為繼高鐵之后,,中國創(chuàng)造“走出去”的另一張“國家名片”,。不過,要實現(xiàn)大規(guī)�,!白叱鋈ァ边有待時日,。 4日,,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與阿根廷聯(lián)邦計劃,、公共投資與服務部部長胡里奧·德維多在阿根廷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阿根廷共和國政府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xié)議》,。根據(jù)協(xié)議,中國核工業(yè)集團公司與阿根廷核電公司作為雙方授權企業(yè)將負責協(xié)議的具體實施,。 據(jù)介紹,,阿根廷發(fā)電總裝機容量約為3120萬千瓦,以火電和水電為主,。核電占阿根廷總發(fā)電量5.5%,。阿根廷現(xiàn)擁有三座運行核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75.5萬千瓦,,計劃在2020年前建成第四座核電站(兩臺機組),,總投資在128億美元。 此次“華龍一號”核電站落戶阿根廷,,意味著中國核電“走出去”再下一城,,也是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首次成功出海。2014年以來,,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緊隨高鐵成為中國領導人推銷名單中的“主打產品”。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6臺,,總裝機2850萬千瓦,為世界之最,。國家發(fā)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表示,中國很早就想在國外修建核電站,,因為“出口一個核電站,,相當于出口100萬輛桑塔納轎車”。而根據(jù)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至70臺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 這一勢頭在2015年進一步提速。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合作層次。 據(jù)了解,工程建設,、項目投資之外,,技術“走出去”一直是核電出海的重要目標。 一直以來我國核電存在“技術多門”且“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在國核技研發(fā)CAP1400的同時,,中核和中廣核也在分別推進著自己的ACP1000和ACPR1000+的三代核電技術,導致“走出去”難有實質進展,。在統(tǒng)一技術路線的呼聲之下,,2011年中國開始推動中核和中廣核將各自掌握的技術進行整合。2014年8月,,“華龍一號”通過了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組織的權威評審,并于11月在福建福清和廣西防城港落地,,國產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將走出去的第一張名片,。 與此同時,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和中電投集團的合縱連橫也在今年漸漸清晰,。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兩者合并將擁有從設計到運營一體化的核電全產業(yè)鏈優(yōu)勢,與中核集團,、中廣核形成“三足鼎立”的行業(yè)格局,,而且將有望加速CAP1400技術成熟并落地開工。屆時,,國產核電技術“走出去”將產生“華龍一號”和CAP1400兩件利器,。 不過,包括核電專家張祿慶在內的多位專家認為,,與世界核電出口強國相比,,我國核電“走出去”還處于初始階段,成功案例十分有限,。目前核電裝備海外戰(zhàn)略方面,,出口小部分設備沒有問題,但大規(guī)模出口還有待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