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12月9日)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一度跌破6.20元/美元,。盡管下午收盤時回到6.19元/美元以內,由于連續(xù)兩日的大幅下跌,最大跌幅累計超過500個基點,,跌幅達到0.8%,,恰又遇上股市的調整,,引出很多猜測甚至是恐慌,。筆者認為,本輪匯率走低更多的是市場因素這一看不見的手發(fā)揮作用的結果,。隨著匯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為“新常態(tài)”。 美元持續(xù)走強,,使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愈發(fā)轉向看空,。美元匯率自今年7月初以來持續(xù)上漲,到12月8日美元指數一度達到89.55,,相對于7月初的低點79.75,,累計升幅12.3%。幾乎所有非美貨幣對美元匯率都有顯著貶值,,盧布,、日元、歐元等對美元匯率都創(chuàng)出了近年來的新低,、甚至是歷史新低,,最慘烈的盧布從7月初到現在對美元匯率貶值幅度超過60%。 反觀人民幣匯率,,盡管美元匯率自7月初以來出現持續(xù)上漲,,但是直到10月底,,這一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反而略有升值,綜合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則更加顯著,。人民幣匯率升值不利于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于是預測和呼吁人民幣匯率貶值的聲音開始增加。12月8日上午,,海關總署公布11月份貿易數據,,盡管貿易順差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但是出口同比僅增長4.9%,,比上月大幅回落6.6個百分點,,增幅連續(xù)兩個月出現回落。這一信息加上美元指數創(chuàng)出新高,,且近期呼吁貶值聲音增多的情況下,,強化了人民幣貶值預期,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匯率顯著走軟,。此外,,進入11月以來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走弱,,似乎也給了市場官方可能會允許人民幣匯率貶值來保出口的感覺,,逐步強化了人民幣匯率走弱的預期。 匯率市場化的推進,,就是官方干預的減少,、市場作用的提升。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重啟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經累計升值35%,,更加接近均衡匯率,具備了放松匯率管制,、進一步發(fā)揮市場決定匯率的條件,。今年3月,央行放寬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讓市場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今年以來,央行外匯占款余額基本穩(wěn)定,,這從側面表明央行正逐步退出所謂的日常性干預,。在后發(fā)國家中,很多國家都采用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戰(zhàn)略,,因此,,往往實行相對穩(wěn)定的盯住匯率制度,通過維持匯率的相對低估和穩(wěn)定,,來促進出口,。但是,隨著經濟增長,維持匯率低估和穩(wěn)定的難度就會越來越大,,不僅會有來自國外的升值壓力,,也會遭遇來自國內的壓力。匯率市場化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由于我國長期實行相對穩(wěn)定的匯率制度,,實體經濟部門比較缺乏匯率風險意識,也較少使用避險工具,,因此,,未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將更加顯著,波動的幅度也會比以前更大,,不能再寄希望于官方會維持匯率的穩(wěn)定,。匯率風險并不可怕。對于實體經濟部門,,短期應對匯率風險的手段可以采用諸如遠期結售匯以及匯率掉期,、期貨、期權等工具對沖匯率波動,;從中長期來看,,更主要的是要靠技術創(chuàng)新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自身的定價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