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隴南市成縣油菜花地
隴南市交通區(qū)位圖 |
 |
隴南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地與岷山山脈、黃土高原交匯地帶,東鄰陜西,南接四川,,轄一區(qū)八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qū),,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80萬人,是甘肅省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qū),。 隴南境內地貌俊秀,,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蓋率高,素有“隴上江南”之美稱,。隴南有著相當豐富的生物,、礦產、水力,、旅游等自然資源,,為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隴南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文化的多元特色,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的大交匯,,其獨特的民俗風情,,是一幅風物常青的畫卷。 |
要改變對甘肅干旱荒涼的印象,,就去隴之南吧,。
要領略甘肅旖旎的風光、似錦的繁花,,就去隴之南吧,。
雖然地處甘肅東南邊陲,但是,,隴南市堪稱甘肅秀美風光的代言人,。
飽覽了河西的大漠孤煙,隴南的飛瀑流泉,,這基本上就是完整的甘肅了,。
隴南市轄1個區(qū)8縣,面積27萬余平方公里,,人口280余萬,。這里是秦巴山區(qū)、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qū)域,,東連陜西,,南接四川,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qū),。境內高山峻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舉頭峻峭嵯峨,,側耳波濤洶涌,。
雖然山重水復,道路艱險,,但因地處連接西南西北之要沖,,隴南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以牧馬立國的秦人先祖從這里出發(fā),,一路向東,,合六國,統(tǒng)華夏,;楚漢之爭,,劉邦麾下大將韓信“明修棧道”,另遣奇兵從這里“暗度陳倉”,,一舉平定三秦大地,,成就大漢王朝奠國之基,;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六出祁山,,在這里留下了出師未捷的千古遺恨,。古老的氐、羌民族,,曾在此建立地方政權,,他們和漢、藏,、回等多民族長期聚居,。秦隴巴蜀,南北交融,,地域文化,,古今并存,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風俗民情,。歷代文人學士心馳神往,,吟詠稱頌,名篇佳作,,千秋流傳,。
大秦帝國從這里起步
雄踞關中后,,大秦帝國一統(tǒng)華夏,。但是,始皇帝的先祖?zhèn)儏s是從隴南禮縣一帶發(fā)端的,。
1994年,,因為盜墓,禮縣大堡子山發(fā)現了秦人早期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有帶銘文的青銅鼎,、壺、仿,、盤,、編鐘、金虎,、金棺飾,、玉圭以及大批紋飾各異的金棺飾片等。
據國內外學者考證,,這些文物年代久遠,,為周代晚期貴族所使用的器物。根據史書記載,參照墓葬形式,、規(guī)模以及文物情況,,史學界判定,系秦人先祖秦仲,、秦莊公之墓,。從墓葬地域和出土文物可以判定,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宮的具體方位大致就在大堡子山以東附近的永興,、長道一帶。根據這些線索及上世紀20年代在禮縣發(fā)現的青銅器“秦公簋”,,從80年代起,,尋找秦祖先非子所居“西犬丘”及秦早期都城和陵墓的考古和研究活動逐漸展開。
如今的大堡子山淡然而平靜,,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發(fā)現,,證實了司馬遷《史記·秦本紀》關于非子至莊公這段歷史記載的可靠性,從而知道秦人早期活動于甘肅東南部的歷史之可信,,并為確定秦人早期都邑提供了依據,,大堡子陵墓也被考古專家認定為秦國的第一陵園——秦西垂陵園。
如今,,當地政府計劃把秦早期歷史打造成禮縣的一張“文化名片”,。從2008年起,禮縣籌資5000余萬元修建了秦文化博物館,,展示禮縣秦早期文化的青銅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96件,。禮縣縣委書記方新生說,,我們將通過加大文物保護和宣傳力度,引起人們對秦早期文化的關注,。
悲情諸葛 無功祁山
雖然遠離中原,,但是歷史上魏蜀相爭的鼓角爭鳴卻一直縈繞在隴之南。
水連巴蜀,,旱接四方,一切都源于隴南咽喉鎖鑰的戰(zhàn)略地位,。如今1800多年過去了,,刀光劍影已然黯淡,鼓角爭鳴已然遠去,,卻給隴南留下了獨有的三國文化,。
三國演義中,最鞠躬盡瘁的,莫如諸葛亮,,而諸葛先生最悲情的,,莫過于六出祁山了。為了蜀國,,圍繞隴南,,諸葛亮出祁山無功而返,出征未捷身先死,,而魏將鄧艾過隴南出陰平至江油,,卻奇襲滅蜀。同樣是在隴南的重巒疊嶂,、崇山峻嶺間,,歷史的大悲大喜,同臺上演,。
祁山鄉(xiāng)地處天水,、禮縣、西和的金三角地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和由甘入川的鎖鑰之地,。祁山堡是諸葛亮出祁山的前沿指揮部,遠看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萬里平原上的一座丘陵,,突兀而起,武侯祠就建于山頂,。
登上祁山堡,,眼前自會浮現出諸葛亮“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的淡定與從容,,如今斯人已逝,,但前來武侯祠的憑吊者卻絡繹不絕,祁山堡上,,繚繞的香火從未斷絕,。
如今,在祁山堡周圍,,還有眾多關于諸葛亮的傳說遺跡,。站在堡頂四望,古戰(zhàn)場盡收眼底,,遙遠的兵戈甲胄之聲撲面而來……堡東北一小平臺為諸葛亮點將臺,,東有天水關、鹵城,、鹽井,、木門道,、九古堆和“藏兵灣”,東南有當年埋藏伏兵的“圈馬溝”,,西漢水南有觀陣堡,,諸葛亮在此種草觀長蛇陣,祁山堡上原有古洞,,直通西漢水畔,,是蜀軍汲水古道,諸葛亮巡營時也從此洞出入,,縣城西南鐵籠山為姜維大戰(zhàn)司馬昭之地,。
除了著名的祁山堡外,在隴南,,與三國相關的遺跡還有宕昌境內鄧艾父子在岷江沿岸修建的棧道“鄧鄧橋”,,鄧艾在文縣白水江北岸筑的鄧艾城,與南岸姜維城對峙,,以及宕昌境內姜維的“點將臺”等等,。
隴蜀道:“詩仙”“詩圣”留足跡
一條充滿艱辛與坎坷的羊腸小道抑或是懸臂棧道,卻因為“詩仙”和“詩圣”的吟誦而充滿了詩情畫意,。
這就是“蜀道”,。在中國文學史上,沒有任何一條道路能和蜀道一樣,,誕生了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蜀道”因眾多文人騷客深情吟誦而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痹娤衫畎椎摹缎新冯y》描述了徽縣境內青泥嶺上艱苦跋涉的經歷�,!扒嗄嗪伪P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蜀道”,,特指唐都長安(今西安)至蜀中益州(今成都)的官道,穿越隴南市兩當,、徽縣,、文縣等地。據《史記》記載,,這條古道從殷商通蜀,,秦以前稱故道,漢代稱陳倉道和嘉陵道,。青泥嶺以北至陜西寶雞為北故道,,以南至陜西漢中沔水接金牛道這段為南故道。歷史上把這條故道總稱為蜀道,。它從長安到成都全長約1600余公里,。
蜀道中,由隴入蜀的隴蜀道又是其最為艱險,、最為關鍵的一段,。
在隴南,歷史上的蜀道遍布于西秦嶺的大山深處,,故道,,嘉陵道,岐山道,,陰平道等都是蜀道中的著名路段,,而隴蜀道,不得不說青泥嶺,。
青泥嶺位于徽縣嘉陵鎮(zhèn),、大河鄉(xiāng)、虞關鄉(xiāng),、水陽鄉(xiāng)四鄉(xiāng)鎮(zhèn)之間,,屬嘉陵江上游,南控巴蜀,,北鎖秦隴,,主峰綿延20多公里,海拔高達1746米,,是蜀道從長安到四川成都途中三道險嶺(秦嶺,、青泥嶺、劍門)中的最險山峰,。
據《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等典籍記載,,公元742-744年,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途經青泥嶺,,寫下了千古絕唱《蜀道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天梯石棧相鉤連,。”
一直潛心研究蜀道文化的徽縣文體局副局長許占虎說,,據考證,,青泥指現在徽縣青泥嶺,,天梯指青泥嶺主峰“鐵山”,從山頂向下行走至嘉陵江“水會渡”渡口的半山腰中,,道寬一尺半,,兩邊有鐵索相鉤,至今還有明顯的柱孔,。
公元759年冬,,“詩圣”杜甫聽聞友人李白入蜀,于是攜家眷登徽縣木皮嶺,,到青泥嶺,,經此道入蜀,在青泥嶺上寫下了“始知五岳外,,別有它山尊”,、“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在《水會渡》一詩中為青泥嶺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末已久,,崖傾路何難”的詩句,。
許占虎說,唐時途經隴蜀道的有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韋應物,、元稹,、雍陶、薛濤,、李商隱,、薛逢、柳宗元等十多位文學家和詩人,,他們經過青泥嶺時均留下了美麗的詩篇和歌賦,,為后世研究青泥古道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唐以后,,宋,、元、明,、清,、民國歷代文人學士寫青泥嶺的詩詞歌賦約200余篇,,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一頁。
蜀道既是一條道路,,一定程度上也是承載中國文學史的一條“詩道”,,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而浩瀚的蜀道文化。
本稿件由本報記者王宏偉,、屠國璽、梁軍,、連振祥采寫,,圖片由本報記者張錳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