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如果主要貨幣的競爭性貶值既成事實,,如果“貨幣戰(zhàn)爭”真的爆發(fā),已經嚴重超發(fā)的中國央行應該如何應對,? 對內而言,,從貨幣存量角度看,中國實體經濟已經過度貨幣化,,當前的貨幣回收壓力在于必須降低貨幣深化指標,。但人為制造通縮顯然不適合當前的弱復蘇,可行之策似是保持一個相對穩(wěn)健實則偏緊的貨幣增速,讓中國的貨幣供給回歸內生的平穩(wěn)增長,。 以8%的增速估算,,2013年中國GDP將達56.08萬億元。2012年底中國M2存量97.42萬億元,,以13%的增速估算,,2013年底M2將達110.08萬億元。如此,,M2/GDP在2013年底將達到196.3%,。 [詳細]
| |
|
|
|
|
 |
|
就在國際上驚呼“貨幣戰(zhàn)爭”來臨的同時,有關中國“貨幣嚴重超發(fā)”的質疑之聲也不斷響起,。 本質而言,,貨幣供應量是貨幣當局及其金融機構對公眾的負債,因此,,貨幣供應變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貨幣需求變化,。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標是M2/GDP,這一指標比例反映了一個經濟體的金融深度,。通常來說,,該比值越大,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越高,。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97.42萬億元,,逼近百萬億大關,。M2與GDP的比例高達188%,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而同期美國M2/GDP的比例為63%,,僅為中國的1/3。同時,,雖然各國M2/GDP走勢存在相當大的差別,,但都不如中國貨幣化率走勢陡峭。
[詳細] | |
|
|
|
|
 |
|
1月31日,,美聯儲宣布維持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不變,,直至失業(yè)率降至6.5%以下;此前,,日本央行宣布重大政策轉向,,引入2%的通脹目標,自2014年起實施無限量寬松措施,。一時間,,“貨幣戰(zhàn)爭”之說甚囂塵上,。 客觀地說,雖然目前并沒到“貨幣戰(zhàn)爭”的程度,,但主要發(fā)達經濟體不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負面溢出效應,,破壞了國際間匯率均衡結構,大大增加了各國競爭性匯率貶值的可能性,,至少是引發(fā)了人們對全球貨幣戰(zhàn)爭的擔憂,。 國際間匯率均衡結構,是各國在全球分工體系內比較競爭優(yōu)勢和資源稟賦差異的集中反映,,也是各國長期經濟發(fā)展此消彼長以及政治經濟勢力動態(tài)博弈的結果,,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詳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