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FDI利潤的匯出已經呈現(xiàn)大幅上升態(tài)勢,在人民幣升值幅度到位之后,,必然將迎來FDI留存利潤大量匯出的時候,,而這時,由于其巨大的規(guī)模以及不受約束的屬性,,將給我國國際收支安全帶來沖擊
4月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fā)布了新口徑之下的2010年國際收支平衡表,并通過口徑調整,,對2005年~2009年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了修正,。這一修正意義重大,但還未引起廣泛的討論,。
外匯局這一修正的核心,,是參考國際標準,將外商直接投資(FDI)在中國市場產生的留存利潤,,考慮進國際收支平衡表,。這讓長期未進入主流討論的FDI留存利潤問題,浮出水面,。
根據(jù)外匯局國際投資頭寸表,,截至2009年底,,F(xiàn)DI累計余額已經達到9974億美元,接近1萬億美元,。這1萬億美元外國在華資產,,每年都在生成高額利潤,而這些利潤絕大部分并沒有匯出中國,,而是留存國內,。由于在中國市場運營,F(xiàn)DI利潤是人民幣形式,,并日漸成為游離于主流討論的“人民幣熱錢”,。
關于FDI在華留存利潤問題,由于沒有進入官方統(tǒng)計,,而且其規(guī)模日益巨大,,已經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的“暗物質”。而隨著外匯局對2005年至2010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調整,,這一“暗物質”開始浮出水面,。“暗物質”的能量之大,,以至于剛一浮出水面,,就要改變我們的很多定性認識。
所謂暗物質,,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指的是宇宙學中那些不發(fā)射任何光及電磁輻射的物質,人們只能通過引力效應得知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質,。中國經濟里,,未經統(tǒng)計的FDI留存利潤,無論其規(guī)模,,還是其難以統(tǒng)計的特點,,都可以定義為中國經濟的“暗物質”。
外匯局此次回歸國際標準,、修正統(tǒng)計口徑,,所上調的“暗物質”規(guī)模為2100億美元或1.4萬億元人民幣。這部分資金,,所有權屬于FDI,,但表現(xiàn)形式卻為人民幣。按照國際收支管理規(guī)則,,這部分人民幣資金隨時可以無條件兌換成外幣并撤離,。
“暗物質”調整的規(guī)模
外匯局此次按新標準發(fā)布了2010年平衡表,并對2005年~2009年的平衡表進行了調整,。
按照外匯局此次修訂原則,,這一修正是“按照國際標準,,將外商投資企業(yè)歸屬外方的未分配利潤和已分配未匯出利潤,記入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賬戶直接投資的貸方”,。而由于未分配利潤,、已分配未匯出利潤的表現(xiàn)形式為人民幣,將歸屬于FDI的人民幣利潤,,換算成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美元,。
根據(jù)最新發(fā)布以及調整的數(shù)據(jù),2005年~2010年累計凈流入中國的FDI規(guī)模達到8758億美元,。2005年~2009年流入規(guī)模則累計修正上調了1691億美元,。按報告發(fā)布的4月1日匯率計算,上調的部分折合人民幣1.1萬億元,。
這其中,,2010年數(shù)據(jù)是直接公布的修正數(shù)字,如果按之前口徑的話,,筆者估計年度FDI流入要下修400億美元至1600億美元,。這意味著,2005年~2010年6年累計上修的規(guī)模,,應該為2100億美元左右(1691億美元+約400億美元),。累計上修規(guī)模約為人民幣1.4萬億元,。
這即是外匯局此次回歸國際標準,、修正統(tǒng)計口徑,所上調的“暗物質”規(guī)模,,2100億美元或1.4萬億元人民幣,。這部分資金,,所有權屬于FDI,,但表現(xiàn)形式卻為人民幣。按照國際收支管理規(guī)則,,這部分人民幣資金隨時可以無條件兌換成外幣并撤離,。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jù)外匯局數(shù)據(jù),,2010年我國FDI流入規(guī)模高達2068億美元(比2009年高出42%),,流出規(guī)模為217億美元,凈流入規(guī)模1851億美元(比2009年高出62%),。在流入的2068億美元之中,,金融部門流入120億美元,非金融部門流入1948億美元(其中房地產業(yè)是271億美元,,增幅78%),。
國際收支平衡表口徑的FDI流入,,大幅高出商務部統(tǒng)計的FDI流入。根據(jù)商務部數(shù)據(jù),,2010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yè)27406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57.35億美元(同比增長17.44%)。
可以發(fā)現(xiàn),,國際收支平衡表口徑流入的2068億美元FDI,,已經是商務部口徑流入1057億美元的接近一倍(196%)。
累計2005年~2010年6年,,以流入規(guī)模計算,,國際收支口徑累計流入9686億美元,商務部口徑僅為累計流入5127億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89倍,。
目前來看,國際收支口徑高出商務部口徑,,主要原因,,一是統(tǒng)計口徑原因,商務部口徑只統(tǒng)計當年“三資”企業(yè)流入以及企業(yè)外部借入資金,,而國際收支口徑則含納境外母公司對境內子公司關聯(lián)貸款,、境外機構購買國內建筑物等項目;二即是此次新調整的,,對于FDI留存利潤(未分配利潤和已分配未匯出利潤)的計算,。
可以說,目前市場廣泛引用的商務部FDI統(tǒng)計口徑,,已經大幅落后于FDI流入的渠道和規(guī)模本源,。尤其是第二個留存利潤因素的漏統(tǒng),導致FDI在中國經濟中形成了目前不廣為討論的“暗物質”,。
“暗物質”有多大,?實際上,由于已經累計的近1萬億美元的FDI存量,,其年度利潤產生的規(guī)模,,已經超過FDI年度純流入的新增量。
FDI留存利潤仍然低估
需要強調的是,,筆者認為,,外匯局此次只是開了一個揭開“暗物質”的好頭,但對于FDI留存利潤的規(guī)模評估,,或許依然處于低估狀態(tài),。
計量FDI留存利潤,一個本質問題是FDI的投資收益率是多少。我們初步可以將外資企業(yè)實收資本凈利潤率,,作為FDI在中國真實投資收益率的一個估計,。在統(tǒng)計上,可以使用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中外資企業(yè)實收資本凈利潤率來近似替代,。比如,,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工業(y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2005年至2006年間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中,,外資企業(yè)實收資本凈利潤率高達19%,。按照這一收益率,2005年至2006年FDI在中國的投資收益分別為849億美元和1050億美元,。
將這一數(shù)據(jù)減去過去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FDI投資收益,,即是沒有被監(jiān)測到的FDI留存利潤。按此計算,,2005年至2006年間未被統(tǒng)計到的FDI留存利潤分別為639億美元和758億美元,。
而根據(jù)外匯局最新調整,2005年,、2006年上修的留存利潤規(guī)模,,分別為381億美元、460億美元,,約為以上計算的六成,。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2010年統(tǒng)計年鑒》,2009年計算所得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中,,外資企業(yè)實收資本凈利潤率約為18.6%,。依此計算的2009年FDI利潤就達到1780億美元,扣除原口徑里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利潤匯出部分,,還達到約1150億美元留存利潤,。但此次外匯局上調的2009年留存利潤僅為360億美元。筆者傾向于認為,,這一數(shù)據(jù)依然存在低估,。
“暗物質”有多大?實際上,,由于已經累計的近1萬億美元的FDI存量,,其年度利潤產生的規(guī)模,,已經超過FDI年度純流入的新增量,。
比如,假設FDI在國內收益率為18%,,其年度利潤就達到1800億美元,,而不考慮利潤再投資的年度FDI純流入規(guī)模可能只有1500億美元。FDI在本質上已經出現(xiàn)“逆差”效應,。
“暗物質”對國際收支安全是否具有潛在的破壞性,?答案很顯然,是的,。
根據(jù)國際投資頭寸表,,2009年底FDI余額為9974億美元,即便按10%的投資收益率計算,,其年度利潤也達到約1000億美元,。如果外國投資者每年把利潤全部匯回本國,,意味著,,中國要保持經常項目的平衡,就必須保持1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由于目前龐大的FDI余額,,其年度利潤規(guī)模的龐大,已經足以對中國的國際收支安全產生影響,。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我們將很快看到,所謂“FDI自身凈逆差效應”的出現(xiàn),,即年度FDI新增流入少于年度未匯出利潤,。這將是FDI對國際收支產生逆轉性影響的開始。
筆者認為,,目前國際收支平衡表對FDI留存利潤規(guī)模仍然存在低估,。這一逆轉性影響實際上已經到來。
更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FDI利潤的匯出已經呈現(xiàn)大幅上升態(tài)勢,,在人民幣升值幅度到位之后,必然將迎來FDI留存利潤大幅匯出的時候,,而這時,,由于其巨大的規(guī)模以及不受約束的屬性,,將給我國國際收支安全帶來沖擊,。
為什么中國巨額海外資產的收益如此低,,而對外負債的成本卻很高?這是由于,中國對外資產主要是外匯儲備資產,,而對外負債則主要是FDI等高成本負債。外匯局僅僅調整了FDI留存利潤,,就改變了中國對外投資的凈收益情況,。
2009年:1.8萬億美元凈頭寸利潤僅為1億美元
僅僅一項FDI留存利潤的調整,,讓我們對中國整體對外資產收益情況產生了重新評估。在2006年剛剛發(fā)布2005年國際收支平衡表時,,筆者曾歡呼雀躍寫過一篇評論文章《12年資本凈輸出
投資收益一朝終轉正》(《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7月19日)。
文章描寫的是,,2005年中國終于結束了自1993年至2004年持續(xù)了12年的“資本凈輸出國但投資收益卻為負”的窘境。根據(jù)當時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當年中國實現(xiàn)投資收益凈流入91億美元。
但根據(jù)外匯局此次對2005年~2009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回溯調整,,筆者“歡呼雀躍”的時間要推遲到2007年了,。
根據(jù)最新調整,,2005年中國對外投資凈收益依然為負,-176億美元,;2006年為-74億美元。2007年第一次轉正,,為凈收益35億美元,;2008年凈收益113億美元,;2009年凈收益1億美元。不過,,這種終于轉正值得歡呼雀躍么?
再看一看取得如此規(guī)模凈投資收益的頭寸資產吧,,根據(jù)對外投資頭寸表,2007年~2009年分別為1.19萬億美元,、1.49萬億美元,、1.82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2009年中國高達1.82萬億美元的對外凈頭寸投資,,累計凈收益只有1億美元,收益率僅僅為1.82萬分之一,。
更豐富的具體數(shù)據(jù)是,2009年中國對外金融資產為3.46萬億美元,,當年投資收益收入為994億美元,;對外金融負債為1.64萬億美元,,當年投資收益支付為993億美元;1.82萬億美元投資頭寸的凈收益為1億美元,。
為什么中國巨額海外資產的收益如此低,而對外負債的成本卻很高,?這是由于,,中國對外資產主要是外匯儲備資產,,而對外負債則主要是FDI等高成本負債。外匯局僅僅調整了FDI留存利潤,,就改變了中國對外投資的凈收益情況。
實際上,,按照筆者理解的,如果FDI留存利潤依然低估,,那么可以斷言,,即便中國目前有2萬億美元的凈對外投資,,整體的對外投資收益,,或許也依然為負。
歷史成本法統(tǒng)計的1萬億美元FDI,,在中國已經累積成了巨量無可估算的“市場價值”,,加上其累計留存利潤,,共同構成了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暗物質”。目前,,已經有學術機構在嘗試編制中國的國際資產負債表,,這將開始涉及到對FDI資產的市值評估,。
FDI存量的市值評估
另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在于,中國是否保有對外凈債權國的地位,。與FDI留存利潤問題相類似,,但其規(guī)模更龐大的另一個方向的“暗物質”,,是FDI本身在中國國內資產的市值評估問題。
由于多種原因,,目前中國國際收支頭寸表上的FDI余額,,是“歷史成本法”計算考量。而在美國等國家,,對FDI的統(tǒng)計均是“市場價值法”。
在幾乎所有的會計統(tǒng)計體系里,,“歷史成本法”早已因與時代發(fā)展脫節(jié)而被替代,,但中國對外投資頭寸表的FDI項目上依然使用這種方法,。
這里有很多統(tǒng)計問題,綜合考慮,,雖然不排除有一些外商投資企業(yè)經營失敗,,但從外商投資企業(yè)總體在國內的成功經營可以得見,目前國內FDI的市值肯定大于其歷史成本,。
這類市值的評估,如果FDI所投資企業(yè)已經上市,,其市值評估非常容易,。
比如2009年,,建設銀行的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美國銀行,,大幅減持建行股份,累計套現(xiàn)并流出102億美元,,但當年美銀的投資規(guī)模為30億美元(后又增持),。這一FDI的投資增值行為,,體現(xiàn)為FDI市場價值的提升。
另外比如,,匯豐控股在2007年進行業(yè)績披露時曾指出,,其在中國對于平安保險,、交通銀行等公司的投資,累計市值約達400億美元,,但其當時投入的規(guī)模則非常之小,。匯豐控股在國內的FDI市值,,已經遠不是其“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法統(tǒng)計的1萬億美元FDI,,在中國已經累積成了巨量無可估算的“市場價值”,,加上其累計留存利潤,,共同構成了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暗物質”。目前,,已經有學術機構在嘗試編制中國的國際資產負債表,,這將開始涉及到對FDI資產的市值評估,。
對FDI資產的市值評估非常重要,將牽扯到一個重大的定性判斷,,即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么,?中國還是一個凈債權國么?
目前中國FDI體系中的留存利潤,,已經具有明顯的投機性質,。另外,上世紀拉美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證明,,在危機時期FDI同樣會掀起撤出浪潮。對于國家國際收支的安全考量來說,,這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黑天鵝”,。
中國變身債務國隱憂
按照目前的國際投資頭寸表,2009年中國對外資產凈頭寸為1.8萬億美元,,但這其中FDI是按歷史成本法評估為9974億美元,也就是說,,如果FDI資產采用“市場價值法”,,評估為2.8萬億美元,,那么中國就將從一個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家,變成一個債務國,。
從一些個案FDI的市值評估延伸,,筆者不認為得出這個結論有多么危言聳聽。實際上,,為了考量中國國際收支的安全性,評估FDI的市值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在國際資本流動中,,F(xiàn)DI往往被認為是穩(wěn)定的、非投機性的,。但目前中國FDI體系中的留存利潤,,已經具有明顯的投機性質。另外,,上世紀拉美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證明,在危機時期FDI同樣會掀起撤出浪潮,。對于國家國際收支的安全考量來說,,這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黑天鵝”,。
作為本文最后,,我們想問的是,如果通過FDI的市值評估,,扭轉了對中國對外凈債權國的認識,會給市場帶來多大的沖擊,,會給中國對自身經濟的評估帶來什么改變,?
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還牽扯到一個目前熱議的政策話題。目前中國正在熱議創(chuàng)建國際板,,并試圖允許更多外商在中國的公司直接上市,。如果國際板最終成行,,這將是FDI在中國獲得高溢價的最佳市場,F(xiàn)DI的市值也將獲得清晰評估,。
可問題在于,有沒有計算過,,如果FDI在中國國際收支的計算體系里,從1萬億美元,,進行資本市場溢價,,放大到2萬億美元,、3萬億美元或5萬億美元,乃至更高,,中國的對外投資頭寸表,、國家資產負債表,、央行外匯儲備適度規(guī)模評估,會是怎樣的改變,?
Related相關
FDI:即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意指對外直接投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其定位為,,一國的投資者將資本用于他國的生產或經營,,并掌握一定經營控制權的投資行為,。
FDI為現(xiàn)代資本國際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跨國公司則是它的主要形式,,而對FDI本質的定義仍存在著爭論,。
日本學者原正行認為,,F(xiàn)DI是企業(yè)特殊經營資源在企業(yè)內部的國際轉移;另一位日本學者小島清認為,,F(xiàn)DI是以經營管理上的技術性專門知識為核心,。澳大利亞學者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則認為,,F(xiàn)DI是指一國的某公司在另一國設立分支機構,,或獲得該國某企業(yè)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