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社/路透 |
受3月11日強烈地震影響,,日本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發(fā)生放射性物質泄漏。鑒于已有反應堆受損,、工廠內部人員遭受嚴重輻射,,截止到3月16日,日本政府已將本次核泄漏初步定為4級核事故,。
地震引發(fā)的海嘯怎么使得本應有相當抗震能力的核電站出現核泄漏,?日本這一地震多發(fā)國是否存在核泄漏的相對必然性?全球對核電站的預警和管理體制有無可供借鑒的經驗,?
這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了除了抗震救災之外全世界最為關心的焦點,,本報記者采訪了業(yè)內人士和相關的專家,希望能為讀者做出專業(yè)客觀的解讀,。
日本核電站安全性大災面前硬傷多
技術缺陷,、設備老化、選址不科學等因素是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不斷發(fā)酵的原因,。
福島第一核電廠1號反應爐1971年開始運轉,,運行時間將近40年,嚴重老化,。據悉,,日本很多核電設備不少已是“超期服役”,使用壽命接近或超過25至30年的最長年限,。據日本媒體報道,,今年2月7日,東京電力公司完成了對于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的分析報告,,報告稱機組已經服役40年,,出現了一系列老化跡象,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熱交換區(qū)氣體廢棄物處理系統出現腐蝕等,。
抗震標準老化也為事故埋下了隱患。日本早期核電站設計抗震標準為里氏6.5級,。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電站抗震標準,,將這一標準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為里氏7.0級,。但目前日本國內55座核電站中,只有靜岡縣的濱岡核電站達到了最新抗震標準,。據東京電力公司文件顯示,,對第一和第二核電站的地震測試假設,最高只有7.9級,,換言之,,該核電站的安全設計水平,遠未達到抵御9級地震的標準,。
無獨有偶,,美國也正面臨核電站設備老化的問題。1979年美國爆發(fā)賓夕法尼亞州三哩島核能發(fā)電廠反應堆爐心熔毀事故后,,美國核能發(fā)展陷入停頓,,有超過25年沒有申請興建新的核電站。目前運行的核電設施也已步入中老年,。俄羅斯國營核能控股公司Rosatom發(fā)言人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引發(fā)核能老舊設備汰換潮。
有分析人士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的備用電源完全失靈是因為它在海嘯中被海水澆到,,這種依靠電動控制技術在此次海嘯面前缺點一覽無遺,。目前尚在運行的福島第一,、第二核電站共計七組核發(fā)電機組中,除第二核電站3號機組以外,,其余六組反應堆冷卻水的溫度都已經高達100度以上,。輸送冷卻水的管道因遭到海嘯襲擊而無法作業(yè),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清洗或更換,,以重新投入使用,。此事故原因被許多業(yè)內專家解讀為是二代核電站技術的不足所致。我國普遍的“非能動”安全系統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更為安全,。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上海核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鄭明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國在建核電站采用“非能動”安全系統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比日本福島核電站的二代技術更安全,,不存在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huán)散熱的問題,。
所謂“三代”技術,是指美國西屋公司開發(fā)的AP1000核電技術以及法國阿�,,m公司開發(fā)的EPR核電技術,。鄭明光介紹說,日本受影響核電站采用的是二代核電技術,,最大問題就在于遇緊急情況停堆后,,須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huán)散熱,。中國正在沿海建設并將向內陸推廣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因其采用“非能動”安全系統,,就是在反應堆上方頂著多個千噸級水箱,,一旦遭遇緊急情況,不需要交流電源和應急發(fā)電機,,僅利用地球引力,、物質重力等自然現象就可驅動核電廠的安全系統,巧妙地冷卻反應堆堆芯,,帶走堆芯余熱,,并對安全殼外部實施噴淋,從而恢復核電站的安全狀態(tài),。
不過“第三代”核電技術也不能完全令人高枕無憂,。日本核泄露發(fā)生前四個月,也就是2010年10月22日,,英國,、法國、芬蘭的核安全局在各自對法國阿�,,m第三代核電技術EPR反應堆進行評估之后,,非常罕見地發(fā)表聯合聲明,指出EPR反應堆的儀控系統在確保安全系統的充分性以及安全系統與控制系統的獨立性方面存在問題,;阿�,,m最初提交的EPR設計不符合獨立性原則,其控制系統與安全系統之間有高度的復雜串聯,,二者則有可能同時失靈,。
另外,此次日本地震和海嘯所引發(fā)的核事故警醒其他國家:核電站選址至關重要,。日本是地震發(fā)生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卻擁有多達55座核電站。而這其中,,有70%以上的核電站位于地震高危區(qū)域,。大災一來,核電站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度毡窘洕侣劇穲蟮婪Q:“以往我們重視通過考察地層結構等來制定防震對策,而海嘯可能正是被我們疏忽的一個陷阱,�,!�
保障核安全,監(jiān)管處置立法不能掉隊
日本政府此次處理核電站事故動作遲緩應對不力飽受詬病,。
3月12日,,日本《讀賣新聞》報道稱,,在處理因地震導致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問題上,政府陷入被動局面,。朝野政黨中都有人指責政府:事件發(fā)生五個小時之后才對一號機組的爆炸問題做出詳細說明,,這種遲緩動作暴露政府危機意識淡薄。
3月12日下午,,菅直人首相在首相官邸舉行黨首會談并匯報視察情況時還說:“至少不會出現輻射泄漏的局面,。”然而,,一號機組的廠房爆炸就發(fā)生在黨首會談時,。日本共產黨委員長志位和夫事后向媒體表示:“在黨首會談時發(fā)生重大爆炸,政府卻未予通報,。這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
此外,,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當日下午5點45分向記者通報爆炸事件時,,不僅未能對事態(tài)進行詳細說明,反而一味強調“不能釋放錯誤信息”,,直到當天晚上8點半,,才對此次事件做出詳細說明。這種過分擔心引起恐慌,,卻不能盡早向公眾說明事件真相并提供有價值信息的做法,,給人留下了政府動作遲緩、應對不力的印象,�,!�
對于核電站周邊緊急避難的范圍,,政府發(fā)出的疏散指示從3月11日的三公里半徑逐步擴大到了3月12日的20公里半徑,。對此有政府官員尖銳地指出:“首相官邸一開始就沒有設想最壞的局面,向外界發(fā)出的都是意在安撫人心的信息,。這反而加劇了居民的恐慌和混亂,。”
還有評論指出,,政府一直把向新興國家等海外市場出口基礎設施作為帶動日本經濟增長戰(zhàn)略的支柱,,故而非常重視能夠體現日本技術優(yōu)勢的核電站建設,正因為如此,,在對待這次核電站事故的問題上政府心情復雜,、猶豫不定�,!�
對于這次核電站事故,,除政府之外東京電力公司也遭到了普遍指責,。日本福島縣的第一核電廠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過往出過不少丑聞,,也曾隱瞞事故和篡改數據,,如果今后再出現類似問題,很可能會形成追究東京電力公司領導層責任的局面,。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是該公司最老的核反應堆,,由于已運轉40年,各部件均呈現老化態(tài)勢,。雖說此次地震和海嘯的嚴重程度超出人們的預想,,但對核電站而言,確保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事發(fā)之前該公司都制定了什么樣的預案?采取的措施是不是萬全之策,?這些問題都將成為今后的追查重點,。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長久以來,,日本核監(jiān)管體系的力度一直令人質疑�,,F在日本日益惡化的核危機正在加深這種疑慮�,!�14日該電站又有一個受損核反應堆周圍發(fā)生氫爆炸,,這是三天內的第二次此類爆炸。官員們卻說,,迄今為止一直未發(fā)生重大的放射性物質泄漏,。”
有人認為,,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對包括上述福島核電站爆炸等事故采取了輕描淡寫的態(tài)度,。當該機構發(fā)言人被要求對此進行評論時,他說,,從內部難已看出為何我們會給人這樣的印象,。不過他也說,我們可能有結構性問題,;電力公司并不總能告訴我們事情的全部,。
日本官方對核電事故信息披露的態(tài)度也是核電安全的一大隱患,這一點是由相關立法和監(jiān)管不力造成的,。反觀目前世界核電領先國家法國,,其在政府監(jiān)管和立法方面的經驗可以借鑒。
法國在核電工業(yè)起步之初,,就著手建立一套值得稱道的以信息透明度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和龐大的向公眾宣傳,、溝通體系,,另外還與核電的立法息息相關。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法國政府就成立了核管理局,,主要職責除制定核安全原則,還有就是監(jiān)督核設施運行安全——充當核電“警察”,。這樣,,一開始就把核電站運營單位和核安全監(jiān)督機構的職能完全分開了。而切爾諾貝利事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體制問題:運營單位自己監(jiān)督自己的安全,。
隨著核電工業(yè)的發(fā)展,,放射性廢料增多。1991年,,法國根據法令組建了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完全獨立于廢物生產單位,負責對法國的放射性廢物進行長期管理,。
2002年,,又根據法令重組了法國核安全與輻射防護總局,負責政府在這方面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和相關工作的具體實施,。這個獨立于運營系統的完整安全監(jiān)督體系,,不僅要在安全監(jiān)管方面恪盡職守,而且必須隨時將監(jiān)管情況向公眾通報,。
從2003年開始,法國民眾與法國議會之間開展了250多場關于能源立法的辯論,。在此辯論的基礎上,,法國頒布了能源白皮書,2005年頒布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2006年頒布了《信息透明與核電安全法》,,這一法律旨在對公眾披露可靠而又通俗的所有核電的信息;強調了法國核安全局監(jiān)管的獨立性,;成立了國家一級的核電信息透明委員會,。這些機構的職責是制定關于核電的法規(guī),,對核電站進行監(jiān)管,,向公眾提供透明的核電信息。
另外,,相關企業(yè)透明化運作,,令公眾對安全憂慮也能減輕。
法國電力公司是法國惟一的核電運營商,,多年來一方面在公眾溝通方面投入巨資,,比如每個核電站都會定期與傳媒和地方上的各種機構接觸,,廣泛派發(fā)宣傳品,消除公眾對核電的神秘感,,每年組織約10萬人參觀各地的核電站等,;另一方面,則是建立了一種核電廠特有的企業(yè)文化——無論哪個環(huán)節(jié)哪個人出何種程度的安全事故,,絕不追究責任,,而是鼓勵及時報告,再由管理者向政府主管部門和公眾通報,,決不隱瞞,。運營商不太會隱瞞情況,因為政府嚴厲的懲罰制度是他們承受不起的,。
多國表示未受核輻射影響
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環(huán)太平洋國家都表示不會受到日本核泄露的威脅,。
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qū)域環(huán)境緊急響應中心組織專題會商分析認為:根據最新氣象資料,日本中北部區(qū)域在中低層大氣中風向由西南風轉西北風,;高空大氣主要以偏西風氣流為主,,近期由于降水發(fā)生,有利于核物質沉降,,影響范圍將縮小,。未來三天(16日至19日),日本核電站核泄漏產生的放射性污染沉降物主要影響區(qū)域為日本本州島的福島核電站附近地區(qū)及日本以東的北太平洋區(qū)域,,高空核污染物放射性物質向東北方向擴散至千葉群島,對我國沒有影響,。
預計20日-21日中低層大氣主要以偏西風或西南風為主,高空大氣主要以偏西風氣流為主,。22日-24日中低層大氣主要以偏西風或西北風為主,,高空大氣主要以偏西風氣流為主,日本核污染物擴散對我國無影響,。
南京理工大學輻射防護專家唐雙凌教授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核泄露傳播一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呈粉塵狀飄散,另一個是通過食物,、水等傳播,,其中粉塵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或者直接黏附在人的皮膚上,對人體傷害較大,�,!叭毡靖u核電站里的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通過水作為介質流出來,就算風向改變,向中國近海方向吹來,,單位面積的濃度也將呈遞減之勢,,不必過分恐慌�,!�
對于我國民眾核安全防范,,唐雙凌建議道“應加強對沿海城市核安全監(jiān)測,沿海地區(qū)近期應減少群體性活動,,避免公眾長期暴露在戶外,。”
歐美方面也表示,,此次核輻射對本地區(qū)暫無影響,。歐盟委員會14日宣布,雖然日本核電站在11日的大地震中受到破壞并泄漏出放射性云霧,,歐洲地區(qū)的核輻射水平目前正常,。
此前媒體透露,美國方面正密切留意放射性物質是否隨氣流飄向西岸,。美國核管制委員會(NRC)表示,,即使有害物質飄到8000公里外的美國,甚至更接近的夏威夷地區(qū),,其污染水平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來自紐約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核能工程助理教授彼得·卡拉卡帕稱,“日本核電站釋放出的核輻射劑量經過太平洋時,,將會迅速消散,,劑量也會降低”。只有那些在核電站內工作的人員以及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會第一時間受到輻射威脅,。如果核電站并未遭受滅頂之災,其他地區(qū)的人是很難遭到核輻射威脅的,。
鏈接:專家推解核泄漏發(fā)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