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方家指出,,胡舒立之所以成為著名財經(jīng)記者,,主要得力于人物訪談。只要讀讀她早期作品《改革沒有浪漫曲》和《新金融時代》,,便可知此言不虛,。其實,她率領的團隊能取得今日之成績,,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力于人物訪談,。這本《舒立對話:未來十年,世界是誰的游戲》可以作證,。 這本書收入了胡舒立團隊過去10年來對國內(nèi)外政治,、經(jīng)濟風云人物的采訪錄,,全部以問答形式呈現(xiàn)。不知是必然抑或偶然,,這10年的頭尾,,全球都在忙于應對危機:起于亞洲金融危機,終于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然而,,在此冷峻甚至蕭瑟的大背景下,雖然改革開放漸漸減速,,但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成就是不爭的事實,。胡舒立和她的同事們始終密切關注著國內(nèi)外的政經(jīng)動向。一俟機會成熟,,便毅然出擊,。這些作品雖然全部在原《財經(jīng)》雜志和現(xiàn)今的《新世紀》周刊和《中國改革》上發(fā)表過,但是,,今日集中讀來,,10年風云重新在眼前舒卷,可令讀者鑒往知來,。它也是探究這支團隊成長史的案例集,。對于有志于提高采訪能力的同行,特別是初入行者,,這本書還可作為采訪范例,。 在正確的時間,找到正確的對象,,提出正確的問題,,新聞采訪似乎僅此而已,但是,,欲同時滿足這三個“正確”卻談何容易,?非德、識,、才兼具者不能為,。這本書鮮明體現(xiàn)了這支團隊長期追求的專業(yè)主義精神和獨立的立場。這既體現(xiàn)在對所采訪專業(yè)的深入了解,,也體現(xiàn)記者“自由而負責任”的職業(yè)規(guī)范上,。這是對話力量的真正來源。 翻閱這本書,,不難發(fā)現(xiàn),,對話總是在恰當?shù)臅r候舉行。比如,2010年5月,,在金融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刻,,專訪美國財政部部長蓋特納;在去年人民幣匯改重啟后不久,,專訪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管局局長易綱;在所謂“匯率戰(zhàn)”甚囂塵上之時,,專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時機的捕捉,,反映了這支團隊的新聞敏感和判斷力。而對話者名單堪稱豪華:保爾森,、布萊爾,、陸克文、竹中平藏……正像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徐泓所言:“她(胡舒立)總能在每個重大的經(jīng)濟事件或者政策變動的時刻,,采訪到最權威的知情者或者解釋者,。” 或許有人會說,,這無非是交際能力強一些罷了,。問題并不這樣簡單。對話的高度取決于問答雙方的思想深度,。采訪者至少要能夠認真傾聽,、準確理解被采訪對象,更高的境界則是雙方惺惺相惜,,引為知己,。在這本書中,雖然被采訪者均為政經(jīng)風云人物,,是在各自領域內(nèi)極富影響的決策者或思想者,,同時,,認真的讀者不難看出采訪者也具備一定的思想積累,。話題的選擇、問題的設計,、現(xiàn)場的發(fā)揮,,均基于提問者平素的觀察和思考�,?梢哉f,,每篇作品都由敏銳、到位的提問引領,,雖然記者很少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隱含在文字后的記者見解是不難領會的,�,?赡苷腔诖�,,書名未用“訪談”,而是冠之以“對話”,,讀完全書,,相信讀者會贊同這并非僭越。 對話的力量還來源于記者立場獨立,,價值觀一以貫之,。在權貴面前“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的記者有之,,動輒聲言“我的朋友某某某”的名記有之,,但是,記者平視要人,,不盲從,、不盲信、不盲動,、不盲爭,,這是應有之義,本書或許做到了,。 對話是人類表達,、交流思想的古老方式�,!墩撜Z》,、《孟子》塑造了中國人的思想情感方式,柏拉圖對話集則是西方智慧的寶庫,。本書自然不可能達到如此經(jīng)典的高度,,但是,相信未來研究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人們是不會輕視它的思想史價值的,。它還會有源源不斷的續(xù)集,。曾鞏曾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敝问氛呷绱�,,新聞人又何嘗不如此?新聞作品并不注定是易碎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