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中國制造的“意大利皮衣”,,在美國布法羅打折之后只賣70美元,而在國內的商場,,同樣的皮衣竟能賣到1500元,。巨大的差價讓廣州市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胥東明感到有些驚訝,。 胥東明告訴《第一財經(jīng)日報》記者,,他此前去美國時也曾仔細留意過國內外價格上的差異,發(fā)現(xiàn)海外的中國制造比國內便宜的主要集中在服裝鞋帽等耐用消費品領域,。 他還舉例說,,一條Levi’s的牛仔褲,在美國的折扣店賣15~30美元(約人民幣99~198元)之間,,但同一條褲子,出口轉內銷,在國內的專賣店至少要賣700元,。一雙耐克運動鞋,,在美國售價33美元(約人民幣217元),出口轉香港回內地,,就要賣到近700元人民幣,。 相同商品在兩國的售價相差兩三倍。 但另一方面,,2010年中國人均GDP初步統(tǒng)計為29748元,。而美國的人均GDP折合成人民幣約為309690元,兩者相差近10倍,。 長期以來,,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汽車,、香水,、奢侈品等商品在國外的售價遠比國內低。但如今,,為什么連中國制造的普通消費品在出口后也會賣得更便宜,?
在胥東明看來,個中原因非常復雜,,首先是與流通渠道的成本費用有關,。國外的渠道流通效率更高,物流成本更低,,大宗采購更具有話語權,,零售終端可以給出一個比國內更低的折扣,而且還不虧錢,;而國內流通渠道稅費太高,,且效率低下。 對此,,廣東一家鞋企負責人也深有感觸,。他對本報記者說,金融危機之后,,公司開始從事內銷市場,,“但不進不知道、一進嚇一跳”,,沒想到內銷渠道涉及到這么多的費用和成本,。 “以前,做出口的時候,,我們直接與美國經(jīng)銷商談,,他甚至會幫我把貨鋪進大半個美國,,我只需要負責運輸費用,就把貨物推給他們,�,!边@位負責人說。 而在中國,,大型的經(jīng)銷商較少,,企業(yè)時常要每家商超去鋪貨,進入沃爾瑪這種集中采購的超市還好,,大部分超市是要一個個去談,,其間還有條碼費、進場費,、上架費,、節(jié)慶費、信息處理費等,,一個品項進入商超就要花費6萬~8萬元的相關費用,。 上述鞋企負責人告訴記者,最近廠家準備在大商場開專賣店,,才發(fā)現(xiàn)這是最難的問題,,首先進場費高達30萬元,但還不一定能進得去,,還要花錢找關系,為此企業(yè)的公關費就花了數(shù)萬元,。而進入大商場以后,,因為售價較低,廠家還要被迫提價,,以配合商場的高端定位,。 另外,中國的物流成本也很高,。這位負責人舉例說,,從上海到廣州,一公斤貨物大概0.5元,,而從上海海運到美國芝加哥,,一公斤貨物不過0.8元。據(jù)中國物流與采購聯(lián)合會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07年中國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約為18.4%,,而歐美發(fā)達國家僅占8.99%。中國企業(yè)的物流成本比歐美發(fā)達國家高出40%~50%,。 “幾乎同樣品質的鞋子,,我們在國內的價格幾乎是國外的1~3倍,,中間的渠道成本占了絕大部分,在海外我們是賺錢的,。但在國內,,即便是產(chǎn)品全部賣掉,其銷售額還不夠租金,、工資,、運輸、管理的費用,�,!鄙鲜鲂筘撠熑苏f,無論是流通渠道抑或是生產(chǎn)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稅費,,最后無疑都轉嫁到終端零售價,。
在財經(jīng)專欄作家端宏斌看來,中國的出口退稅是企業(yè)能夠低價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經(jīng)歷了12輪調整。2009年4月1日,,國家正式發(fā)文,,中國紡織企業(yè)出口退稅率從原來的15%上調至16%,希望借此推動紡織企業(yè)的復蘇,。 “也就是說外國人每消費100元商品,,其中就有16元是中國人奉送給他的�,!倍撕瓯笳f,。 而當中國制造的商品從海外再次回流到國內之后,不僅要繳納關稅,,增值部分則要收取增值稅,,而美國沒有增值稅之說。衡量我國的進口關稅有多高,,豪華汽車就是最好的例子,,根據(jù)我國關稅政策,進口車從到岸到通關,,需要繳納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大排量進口汽車稅費占到車輛總價的45%左右,。 典型的還有蘋果公司iPhone,、iPad等產(chǎn)品,盡管是在中國生產(chǎn)組裝,,但在中國市場,,不僅上市時間要比海外晚許多個月,,售價也要高出不少。 對此,,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袁紅英認為,,較高的關稅雖可保護國內產(chǎn)業(yè)成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進口乏力,,這不利于我國群眾享受到國外價廉質優(yōu)的商品,,同時也不利于貿易平衡。 另外,,胥東明認為,,某些商品價格倒掛也與國內游資炒作不無關系�,!皣鴥刃畔⒉煌该�,,投資渠道少,導致熱錢四處攻擊,,尋找可以炒作的機會,,那些容易保存的、稀缺的商品,,比如茶葉,、藥材、糧食,、酒,、黃金等,也就成了熱錢的獵物,,而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美國,,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瘪銝|明說。 在日本大阪國際機場內商店經(jīng)銷的中國茅臺酒,,500ml裝只賣合人民幣956元,,而在國內,春節(jié)期間茅臺酒已經(jīng)炒到1480元,。上等的云南滇紅,,在倫敦一家茶店可以賣到每50克40元人民幣,而同一品牌的茶到了國內價格幾乎要翻倍,。 一些高檔國產(chǎn)煙也是如此,。一條參考零售價為500元的“中華5000”香煙,在浦東機場免稅店,,卻只賣300多元,。 但是,,也并非所有國貨都如此,大部分情況而言,,國貨在海外售價尤其是歐洲的售價還是明顯高于國內,,比如,10多元的“大寶”化妝品賣到日本就要1800日元(約人民幣100元)左右,。
去年11月有消息稱,中國今年將首次全面參與新一輪世界銀行組織的國際比較項目(ICP)活動,,使得中國GDP可以通過購買力平價換算,,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 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便是相同商品或服務在各國相對本國貨幣的價格,。中國制造的產(chǎn)品在不同國家價格不同,,自然會影響各國貨幣的購買力。 盡管世界大型企業(yè)聯(lián)合會曾發(fā)布報告預測,,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jīng)濟規(guī)模在2012年就將超過美國。但是就人民幣而言,,隨著中國國內物價連年上漲,,購買力呈下降趨勢。 世界銀行近年來在不斷調整人民幣與“國際元”(一種獨立于主權國貨幣的虛擬貨幣,,用于國際多邊幣值比較)之間的購買力平價,,2005年1國際元=2.1372元人民幣,2006年為2.0872元人民幣,,2007年為3.6471元人民幣,,2008年為3.8044元人民幣。單從數(shù)據(jù)上解讀,,單位人民幣的購買力是在下降的,。 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金融危機以后,,旅行社根據(jù)國內的市場需求組織了不少的海外純購物團,,隨行的導游就發(fā)現(xiàn)游客不僅買回當?shù)氐闹放疲瑫r也夾帶了大量的國貨,,但目前國貨尚未構成主力,。 本報獲得的廣東省物價局一份內部調查報告顯示:以往深圳等內地居民赴香港購物的種類主要是奢侈品、電子產(chǎn)品,、化妝品等,,目前存在著購買種類擴大至雞蛋、水果,、醬油,、紙巾,、洗發(fā)水、奶粉及尿布等食品和日用品的趨勢,。 廣州社科院研究員彭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國內消費品價格的上漲致使消費力外流,不利于內需的拉動,。他認為,,整個中國的商業(yè)業(yè)態(tài)亟待重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