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橋邊溪石上,浣娘相向暮砧多,�,!蹦鞘�1962年春天,著名劇作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歌詞作者田漢在《北侖河》一詩中描寫中越界河的獨(dú)特風(fēng)景,。
中國廣西的東興與越南廣寧的芒街只隔著一條三四十米寬的北侖河。按照兩國的協(xié)定,,界河不設(shè)分界線,,而是以主航道的水深為界。俗話說,,有河就有橋,,橋通、路通,、財通,、萬事通,于是北侖河上就有了“一橋架南北,,兩岸聯(lián)東西”的中越友誼大橋,。
有人的地方就有路,有河的地方就有橋,。但橋的命運(yùn),,總是與人的命運(yùn),、與國家的命運(yùn)息息相關(guān)。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北侖河大橋,,是中越雙方第三次攜手合作的結(jié)果,。
中越北侖河上的第一座橋是鐵橋。清朝末年,,越南還是法國的殖民地,。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中,、法兩國共同動工興建連通東興和芒街的鐵橋,,兩年后大橋竣工。鐵橋沿著橋頭延伸到中山街,、和平街一帶,,都是法式建筑。因為鐵橋的修通,,沿街的大小商號,、金鋪錢莊多如牛毛,茶樓煙館和賭場妓院也紛紛開張,。北侖河變成一條姻脂河,,東興繁盛一時。
1957年11月17日,,我國拆除了再難以承受歷史重任的破舊鐵橋,,興建北侖河上的第二座橋。當(dāng)年,,象征中越兩國人民友誼的“北侖河大橋”長111米,,5孔,每孔跨度為22.2米,,橋礅用花崗巖石砌成,,橋面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橋?qū)?米,,行人道1.5米,。1958年5月25日,大橋竣工,,中越雙方都有大批邊民參加了通車典禮,。
1960年秋天,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鑄,,來到當(dāng)時還屬廣東管轄的東興視察,。他走上大橋,凝視著大橋兩端迎風(fēng)招展的兩國國旗,,意味深長地說:“把大橋改為‘中越友誼大橋’吧”,,并親自提筆命名,。從此,中越北侖河大橋中間多民“友誼”二字,。
“友誼”二字值千金,。1960年2月19日下午三時許,七十多歲高齡的越南共產(chǎn)黨中央主席胡志明一行20多人在芒街視察之后,,興致勃勃地走上大橋。那天,,胡志明情緒很好,,徑直走到橋中間的紅線處,望著東興,,觸景生情,,對身邊人提出要到東興看看,并帶頭越過紅線向東興方向走去,。
在中方哨兵面前,,胡志明用普通話說:“我是胡志明,今天來一無錢,、二無證明,,我可以過境嗎?”哨兵響亮回答:“可以,!你是胡主席,。”胡志明問:“你怎么認(rèn)識我,?”哨兵依然響亮地回答道:“在我們中國,,隨處可以見到胡主席的標(biāo)準(zhǔn)像,怎么不認(rèn)識,?”隨后,,哨兵熱情地迎接胡志明一行到檢查站會客室。到了東興后,,胡志明得知附近有個幼兒園,,就買了幾包糖果,到幼兒園看望小朋友和老師,,還高興地領(lǐng)著幼兒園的師生唱《東方紅》,。
胡志明突然過橋訪問,進(jìn)一步溝通了東興和芒街和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交往,,進(jìn)一步促進(jìn)了中越兩國“同志加兄弟”的友誼合作。后來,,為了紀(jì)念胡志明的即興東興之行,,緬懷他對中越友誼所作出的巨大貢獻(xiàn),,東興方面在北侖河畔建“胡志明亭”以作紀(jì)念。
1979年3月,,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北侖河大橋的越方橋段被炸斷。斷橋下的河水,,見證了那段充滿悲劇的歷史,。
一晃就是十多年。北侖河的第三次建橋,,是在中越恢復(fù)關(guān)系后的1993年,。經(jīng)中越兩國協(xié)商,決定共同出資重建友誼之橋,。1994年4月17日,,大橋建成并正式通車。大橋全長依然是111米,,橋中間有一條紅色的“斑馬線”,,那既是中越友誼大橋的管理線,也是中越兩國的分界線,。這條線,,每年由中越雙方輪流保養(yǎng),一年刷新一次,。也正是這條線,,使兩國人民輕松實現(xiàn)“跨一步出國、退一步回家”的體驗,。
如今的中越北侖河友誼大橋,,已經(jīng)是一條國際貿(mào)易、國際運(yùn)輸和跨國旅游的大通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流車流從橋的兩頭涌上,,在橋上交匯而過。許許多多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國籍的人摩肩接踵,他們或旅游,,或探親訪友,,或公務(wù)商務(wù),絡(luò)繹不絕,。
這是一條通往未來的友誼之橋,。隨著中越經(jīng)濟(jì)合作的進(jìn)一步密切,更隨著東興試驗區(qū)的加緊推進(jìn),,商機(jī),、信息,、人流、物流,、金融流等,,都通過這條橋匯聚集散。橋的兩頭,,連著中越兩國人民富裕文明,、安樂祥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