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幣匯率問題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中美之間爭奪國際金融話語權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未來發(fā)展趨勢,與其被動升值,不如主動出擊,同時更好的利用升值帶來的各種機會,而這也為國內市場長期利好,。
一,、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
對于中國的長期戰(zhàn)略目標而言,為了在全球經濟和金融戰(zhàn)略格局中占有更多的主動權,人民幣必須穩(wěn)步升值。 按照現代金融市場的標準,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化的貨幣,需要具備三大要求:第一,要成為在國際貿易中大量使用的"結算貨幣";第二,要成為其他國家央行的"儲備貨幣";第三,要成為國際貨幣市場的"可自由交易貨幣".最近,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顯著加快,突出表現在與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和人民幣開始跨境結算業(yè)務試點的實行,。同時,中國政府在香港地區(qū)發(fā)行人民幣債券,為越積越多的海外人民幣提供了投資渠道,利于人民幣從貿易結算貨幣向可發(fā)債貨幣,、再向投資型貨幣的轉型。 未來,在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中,使更多的國家自愿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再逐漸成為一些國家的儲備貨幣,那么這自然就成為了發(fā)債貨幣,最后水到渠成地成為在國際貨幣市場上
"完全可自由交易的貨幣"(投資型貨幣),最后與美元,、歐元三足鼎立,支撐全新的國際貨幣體系,這也是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所期待的,。
二、被動升值不如主動出擊 長遠來看,人民幣在實現國際化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升值,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要讓其他國家愿意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其首先就需要具備長期穩(wěn)定的升值潛力,。 如今,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甚至揚言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來脅迫人民幣升值,。我們認為,人民幣與其一次次被動升值,不如主動的逐步升值。 漸進式的主動升值,同時伴隨著匯率制度的逐步開放,在此過程中,可以實現出口產業(yè)的逐步升級,并同時提升本國的制造業(yè)競爭力,。雖然此過程固然會受到國外市場與資本的沖擊,但是如果以此為理由而一味的保護國內企業(yè),難免會使其失去產業(yè)升級動力,。漸進的升值,固然會給國內產業(yè)產生壓力,但是此痛苦并非不可忍受,并且,最重要是,這有利于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我們提倡的人民幣主動出擊,是為了實現國際化而采取主動態(tài)勢,而不是為了升值而主動升值,。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吸取日本的教訓,日本當年在國際壓力下被迫接受了廣場協議,當時的目的就只有一個:是日元升值,。結果一次性的升值,使得日本為此付出長達幾十年的代價。而反觀德國,、韓國,在采取主動升值的過程中,國內的貨幣政策和產業(yè)政策也做了相應的調整,結果有效地提升了國內的制造業(yè),升值不禁沒有打垮其出口制造業(yè),反而使其日益壯大,。 因此,在國家經濟在持續(xù)發(fā)展壯大之后,匯率浮動和制度調整就成為必然之路,關鍵是在于采取何種方式來應對這種調整,。 我國長期以來做了一系列有效地措施,最突出的就是即將推出的小QFII.所謂"小QFII",是指允許境外人民幣通過在港中資證券及基金公司投資A股市場。小QFII的推出根本目的就是逐步實現和完善人民幣回流機制,實現境外人民幣的投資功能,。這就是中國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向上主動出擊的一個動作,。
三、兩大發(fā)動機構造中國長期牛市格局
長遠來看,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之后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增強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增強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贏得國際貨幣的話語權和發(fā)行權,這同時意味著可以獲得制定或修改國際事務處理規(guī)則方面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 在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之后,中國可以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從而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用人民幣購買資源,從而避免了美元的流動性限制,這是廣義上的鑄幣稅收益,。而面對中國海量的美元國債,目前中國找不到比其更好的投資渠道,對其減持,會使得美國經濟惡化,打擊中國出口業(yè),中國對美國經濟的依附使得中美博弈一直處于微妙狀態(tài)。中國現在所處的"兩難"也可以得到化解,。 另一方面,中國的城鎮(zhèn)化建設構成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第二個超級"發(fā)動機",城鎮(zhèn)化進程是涉及到的行業(yè)眾多,在加快此進程中,會帶動中國經濟長期向好。 長期來看,在兩大超級"發(fā)動機"的帶動下,中國經濟未來有著長期的牛市格局,。比較而言,城鎮(zhèn)化收到外界影響不大,人民幣的國際化卻不同,其恰恰是美國不愿看到的,。從近期中美博弈來看,中國很可能利用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的時機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總之,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有著兩大超級"發(fā)動機"的帶動,長期來看,未來經濟必將呈現牛市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