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劉小萌,史學博士,。1952年生于北京市。1968年赴內蒙古牧區(qū)插隊,。1973年轉回河北農村原籍,,后上技校,當工人,。1978年考入大學�,,F(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顧問,。日本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院史學科客座教授,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著有《中國知青史—大潮》,、《中國知青口述史》、《滿族的部落與國家》(第二,、三版《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fā)展》),、《愛新覺羅家族全史》、《滿族的社會與生活》(論文集),、《清通鑒·前編》,、《清代北京旗人社會》、《胥吏》,、《正說清朝十二王》,、《八旗子弟》(插圖本《清代八旗子弟》)、《中國民族文化史圖典·東北卷》,。合著《知青事典》,、《薩滿教與東北民族》,、《中國民族史概要》,、《中國通史》第11冊等。主編《世紀存疑—歷史考古卷》,。 定宜莊,女,,1948年出生,,曾為知青,史學博士,,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清代八旗駐防制度研究》,、《薩滿教與東北民族》(合著),、《中國知青事典》(合著)等。 | |
|
|
《中國知青史·初瀾》:該書較詳細地敘寫了1953年開始的“動員中小學生回鄉(xiāng)參加生產”工作,,1955年開展的移民墾荒運動,,1957年肇始的“動員城市中小學畢業(yè)生到農村安家落戶、做第一代新型農民”工作,,1958年開始的“支邊”活動,,1963年國家把“動員城市中學畢業(yè)生參加農業(yè)生產”確定為長期戰(zhàn)略、開始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城鎮(zhèn)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活動等。從建國初經濟,、教育發(fā)展與升學,、就業(yè)需求的矛盾,“大躍進”及其后的農業(yè),、人口危機等方面論述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活動的社會經濟原因,;對知青群體的形成,其成分,、思想,、處境等進行了剖析;對國家在安置工作、農(墾殖)場建設以及開展“兩種教育制度”新探索等方面進行的種種努力也作了闡述,。 《中國知青史·大潮》: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是當代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篇章。本書就是對這一運動歷史的研究,。全書分為序論和上,、中、下三篇,。序論部分,,扼要敘述“文革”前上山下鄉(xiāng)活動的興起歷程,是展開全書線索的鋪墊,。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將“文化大革命”十年間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前后銜接的兩次高潮分別敘寫,,對“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運動中出現(xiàn)的嚴重問題、極左影響的加劇,、知青中的“政治冤案”,、知青覺悟的歷程等專題作了比較深入的考察。下篇《大潮跌落》,,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迅速衰落的前因后果,。對知青問題的“撥亂反正”和震撼全國的“返城風”是該篇闡述的重點。全書最后得出了關于這場運動的若干結論,。本書既是一部內容翔實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史,,也是了解中國當代史、首先是“文化大革命”歷史的必要參考書,。 | |
|
|
第六章
振興運動的努力 對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中央有關部門早有察覺。20世紀70年代初,,曾有召開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工作會議的設想,,并在毛澤東指示下準備在通盤考察的基礎上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予以解決,。但1971年突發(fā)的“林彪事件”延緩了這一進程。為了清除林彪在黨,、政,、軍中的勢力和影響,并對“文革”以來推行的路線,、方針,、政策重新審核調整,,中共中央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其他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其中包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問題,,不得不繼續(xù)擱置起來。 1972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遇到巨大阻力:下鄉(xiāng)知青失望,,家長憂慮,農民不滿,。這種狀況對即將畢業(yè)的城市中學生和他們的父母親友產生了不利影響,,人們普遍把上山下鄉(xiāng)視作畏途。這場涉及千家萬戶的運動顯然進入一個關鍵時刻,,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清障除污,,加以疏導,叢生的積弊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
[查看全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