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國家法律到部門規(guī)章,,都對礦難瞞報行為作出了嚴厲懲處的規(guī)約,但瞞報現象并未因此減少。日前,,國務院安委會通報了4月份以來發(fā)生的6起較大瞞報事故,,要求必須“嚴厲打擊事故瞞報行為”,。 瞞報并非新現象,,但最新通報的這6起事故顯示了一些新特點。國務院安委會在通報情況時強調,,事故反映出礦主及“有關人員”共同無視國家法律法規(guī),、無視政府安全監(jiān)管、無視礦工生命安全,。這些“有關人員”竟包括監(jiān)管人員,,甚至還有煤管所為瞞報出謀劃策,出現了“官商合謀”,、“貓鼠一窩”現象,。這樣的現象及其原因,值得警思,。 對于煤礦安全事故的問責,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處罰手段向來很硬,,對瞞報的制裁措施也相當嚴厲,。2006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六)》,針對不報或謊報情況作出了施刑規(guī)定,;2007年,,國辦針對年初5起惡意隱瞞礦山事故而專門發(fā)出通報,亦要求“堅決依法懲處瞞報事故”,。不過,,誠如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有關領導所言,對“瞞報”的處罰下手不狠,。此次通報的幾起礦難,,礦主做法再次表明,一旦“瞞報”不比“實報”失去太多,,甚至照樣升官發(fā)財,,瞞報就會成為礦主的第一選擇。 監(jiān)管部門作為煤礦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能否及時監(jiān)管,、第一時間施救,并在事后嚴格查處,尤為關鍵,。令人震驚的正在這里:此次通報的6起礦難瞞報事故中,,瞞報的“技術含量”其實并不高,已有群眾紛紛舉報,,蛛絲馬跡顯而易見,。但在雞西“4·26”礦難中,當地監(jiān)管部門在派出13個調查組,、耗費4天時間后,,居然得出“查無此事”的結論。是監(jiān)管能力太差還是另有貓膩,?而云南宣威市海岱鎮(zhèn)楊梅山“4·15”礦難中,,出事煤礦倒是及時報告了鎮(zhèn)煤管所,但在自救過程中,,鎮(zhèn)煤管所竟然與礦主共同瞞報,,銷毀證據,偽造記錄,,這豈止是玩忽職守,,分明已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 為什么這些監(jiān)管部門能成為礦主為己所用的一枚重要棋子,?從以往的情況看,,礦主認為只要把監(jiān)管人員搞定,礦難信息就可玩于股掌,。這種搞定,,不僅在于平時的經濟利益輸送,使他們對自己的生產行為睜只眼閉只眼,,更在于完成一種政治利益與事故責任的“綁定”:咱們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我出了問題你也脫不了干系。 “貓鼠一窩”的后果極其嚴重,,不僅使安全生產失去了監(jiān)管防線,,礦工的生命得不到保障,而且它極大地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只有嚴查有無玩忽職守,、有無貪污腐敗、有無合謀瞞報,,特別是嚴懲國家公職人員參與瞞報行為,,才能令監(jiān)管者不敢疏忽大意,不敢任其驅使,。只有決不姑息瞞報,,嚴懲官商合謀,,才能有效杜絕礦難的不斷“復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