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的曾康霖、呂暉蓉聯合發(fā)表的一篇文章引來網民的質疑,,這篇文章將居民收入增加歸結為房價上漲的首要原因,。 這篇文章透露出的信息讓人非常不安,如果收入一直在增,,是不是意味著房價也得持續(xù)上漲,?言下之意,是要告訴大家趕緊買房,否則三五年后房價又是一個樣,。這兩位專家的觀點與前段時間地方政府公布房價調控目標時的論調如出一轍,,看起來就像是在為地方政府辯解。 不可否認,,這些年,,居民收入確實在漲,社會財富在不斷積累,,但增長是不平衡的,,有些人漲得多,有些人漲得少,,財富在向少數人聚集,。十年前兩千元左右的房子比比皆是,十年后,,2萬元以下一平方米的房子只能到郊區(qū)去找,。而工資呢,這幾年翻上十倍的人能有多少,,很多人甚至還在原地踏步,,更多的人只是勉強跟上了通脹的步伐。把居民收入增長歸結為房價上漲的首因,,很難讓人信服,。 要搞清楚房價的決定因素,得首先明白房子的屬性,,是奢侈品,、投機品、投資品,?還是居住屬性,?當房子為民生必需品時,其價格就是:國家調控下認可的價格水平,,如大米糧油;當房子為商品時,,其價格就是:成本+合理利潤,;當房子為投資品時,其價格就是:對應銀行利息,,約高于銀行利息,;當房子為投機品時,其價格就是:擊鼓傳花式的資金博弈,,就像歷史上很有名的郁金香泡沫,。而按任志強的說法,房子應該是奢侈品,買不起高價房的就應該去租房,,去二線城市,,回鄉(xiāng)下…… 少數人把房子當成了投資品和投機品,大多數人其實只是拿來住的,,但少數人的需求恰恰推高了房價,。把人民生存必須的住房用來當商品賣、當郁金香炒作,,與此同時,,政府職能缺位,
這才是房價上漲的根源,。要說首因,,或者元兇,那么真正的元兇在這里,。 看這十多年來樓市冷暖,,大致可以發(fā)現,房價其實是脈沖式上漲的,,一輪暴漲后,,平穩(wěn)一陳子,接著又是一輪暴漲,。最典型的要數2008年以來的這一輪暴漲,,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家日子普遍不好過,,很多人甚至儲備干糧過冬了,,房價恰恰在這個時候漲起來了,你能說這跟收入增長有什么必然聯系嗎,。按照這一邏輯,,發(fā)達國家的房價豈不是要高到天上去。事實上,,美國的人均收入是我們的十倍,,而房價并不比我們的一些大中城市高多少。如果邏輯成立,,那么怎么來解釋這種現象,。 在計劃經濟時代,房子是政府調配的,,那時候甚至沒有房價的概念,,房改以后,我們突然進入了一個商品房時代,,雖然保障房陸陸續(xù)續(xù)還在建,,但比例太低,,只能起點綴作用。正是因為我們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了,,忽視了房子公益屬性,,房價才會如此捉摸不定。只有找準靶子,,我們才有可能正中靶心,,居民收入上漲并不意味著房價就得漲,關鍵是看有沒有讓房子重歸居住必需品屬性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