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一篇報道,以實際案例建議民眾對房價上漲要淡定,,提倡量力購房,,租房住一樣能獲得人生的幸福感。聯(lián)想到上個月溫總理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直播時提到:住有其居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住房,,有些剛畢業(yè)的學生,、有些農民工都可以采取先租房的辦法來解決住房的問題,租價要合理、條件要完備,,使他們住得能夠感到方便,。 顯而易見,引導民眾通過租房解決住房問題,,正成國家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向,。稍作溯源,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住有所居”,,意即讓人人有房住,;而之前政府文件中的表述是“居有其屋”,指家家有產權房,。這是我國住房政策的重大轉向,。實際上,這也是房價持續(xù)上漲,、普通民眾購房難度加大,,同時住房保障滯后形勢下的必然選擇。 然而,,想讓民眾心甘情愿地通過租房解決住的問題,,而且能夠獲得安全感、舒適感和幸福感,,絕非易事,。主要存在三個層面的困境。 第一個層面是觀念,,中國人喜歡置業(yè),,只有住在私有房里才能獲得意識深處的滿足感,本性難移,,想要改變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難度可想而知。 第二個層面,,資產保值升值的問題,。幾年前國家就提出鼓勵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而房產的保值,、增值功能是有目共睹的,。就中國當前的兩大投資品而言,近十年投資房產的都發(fā)財了,,而買股票的或者沒賺到多少,,或者至今被套,。這就讓那些原本購房吃力群體,在國外鐵定須租房住的,,而在國內即便是通過“啃老”,、動員所有親友的錢袋子,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去購房,。 第三個層面,,要有讓人放心、安心,、開心的可租房源,。在外來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中,確實有很多人正在租房住,,但絕大多數(shù)都是被迫的,、窩心的。這一點與歐美國家截然不同,,美國和歐盟的住房私有率分別只有67%和50%左右,,很多人并不是買不起房,而是租房住更方便,、更時惠,,很多法律都在維護房客權益。而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卻是,,房東臉色不好看,有時還愛胡來,,隨意漲房租,,甚至驅趕房客,。 這三個層面中,,最關鍵的是第三個層面,。如果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可租房源,估計多數(shù)人都會按自己的支付能力,,理性地選擇到底是購房,還是租房,。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必須一起給力,,同時讓保障和市場發(fā)揮作用,,才能達到或接近目標,。 保障方面,。要加大廉租房和公租房的保障力度,,為廣大住房困難群體,,提供更多的合適房源,。我國廉租房制度啟動比較早,,各地都已建立起相關運作體系,,但這一產品只能保障城鎮(zhèn)低收入困難家庭,覆蓋面太小,。在這種情況下,,公租房制度挺身而出,,去年七部委聯(lián)合出臺《關于加快發(fā)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其后又陸續(xù)出臺信貸、財稅方面的配套政策,,上月底住建部部長姜偉新表示:重點發(fā)展公共租賃住房,,加快解決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體、新就業(yè)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今年國家提出要新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而其中公租房占大頭。 在此形勢下,,重慶市“野心勃勃”,計劃至2012年底,,新建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上海市亦積極向上,“十二五”期間將建設籌措公租房(含單位租賃房)1000萬平方米,、約20萬套(間),;加上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各類單位租賃房項目,到2015年末,,上海公租房總規(guī)�,?赏^1500萬平方米,覆蓋約100萬常住人口,。 市場方面,。一方面,要增加房源的有效供應,,通過土地,、信貸、稅收手段,,支持各種企業(yè)和社會機構參與租賃房的投資,、建設和經營,同時鼓勵房東的租賃行為,,尤其是租約長期化,。另一方面,重在規(guī)范市場秩序,。應學習西方國家經驗,比如德國法律規(guī)定,,房東不得隨意驅逐房客,、禁止二房東(容易滋生群租)、控制租金水平和漲幅,,正由此于,,德國租房率穩(wěn)居歐洲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