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政府資金實力支持龐大的保障房供給往往“獨木難支”,廣開融資渠道之舉勢在必行,。 近日,審計署發(fā)布了19個省市2007年至2009年政府投資保障性住房審計調查結果: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城市共計少提取146.23億元,;高達1.5億元廉租房保障資金被挪用,。(據11月18日《新京報》) 審計署披露的調查結論,提供了當前國內廉租房建設滯后的大致脈絡,。但同時也要看到,,以地方政府資金實力支持龐大的保障房供給往往“獨木難支”。 商品房價格高企,、保障房供給不足,,低收入群體面臨著居住難題,甚至一度催生了“住人集裝箱”生意,,而“蝸居”,、“蟻族”等新名詞誕生的背后也折射著他們的生活艱辛。這些現象表明,,包括廉租房在內的保障性住房建設與住建部強調的“應保盡保”目標仍相去甚遠。 據北京市住保辦今年5月份的統計數據,,北京市進入政策房輪候的家庭共有14.6萬戶,,已完成配售、配租的僅為7.1萬戶,。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規(guī)劃,,今年將新開工建設和收購廉租房4000套,同時加快2萬套在建房源的配租,。即便這些項目如期完工,,廉租房仍面臨嚴重的供不應求矛盾,。一線城市北京尚且如此,地方財政實力不濟的中小城市廉租房建設進程更難以企及,。 所以,,主管部門在落實地方領導干部追責制度的同時,也應當正視憑借地方政府的一己之力難以打破保障性住房建設瓶頸的現狀,。 根據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在廉租房建設中引入社會資本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例如,,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采取提供低息貸款、放寬一些地段的規(guī)劃控制,、減免有關稅費等手段,,鼓勵開發(fā)商建設經營公租房。 以此觀之,,只有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廣開融資渠道,、調動各方力量,才能盡早實現廉租房普遍惠民的目標,。在金融衍生品市場,,政府部門可以考慮引入住房投資信托基金、資產證券化等,,盤活廉租房資源,。地方政府可以針對廉租房項目信托產品提供補貼和稅收減免等優(yōu)惠,以吸引專業(yè)金融人士對廉租房項目投資進行經營和監(jiān)管,。在吸引開發(fā)商資本投入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放寬相應地段容積率等方面的要求、提供稅費減免等優(yōu)惠措施,。 此外,,廉租房籌資還可以效仿福利和體育彩票的形式,設立專項彩票,,在留存一定彩金之后,,將其余部分用于廉租房的建設和收購,將社會閑散資金歸集用于保障住房建設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