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是什么,?ICP又是什么,?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聊這兩個東西?它對我們老百姓有什么意義,?聽筆者慢慢道來,。 GDP(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您一定不陌生,,簡單地說,PPP就是一種折算GDP的方法,,叫購買力平價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與此相對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匯率法。而ICP就是一種用購買力平價法(PPP)來比較各國GDP的評價體系,,這個評價是由聯(lián)合國統(tǒng)計局和世界銀行牽頭搞的,。之所以今天聊這個,皆因為國務院批準,,我國明年將首次全面參與新一輪世界銀行組織的ICP活動,,使得我國GDP可以通過購買力平價換算,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 這事實上意味著,,明年我們將看到一種新的世界GDP排名,與我們以往所熟悉的那一套按匯率法統(tǒng)計出來的排名有著不小的差異,。 以往的匯率法,,就是簡單地將一個國家上個年度的、以本國貨幣為單位的GDP,,用當時的匯率折算成美元,,該是多少就是多少。按這種算法,,我們中國今年二季度超過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前四名依次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而這個購買力平價法,,就要復雜得多,用不嚴格的簡單說法,,它就是比較兩個國家(比如拿中國和美國來比)的163類有代表性的支出所花的錢,。假如說,在美國買一聽可樂花50美分,,在中國買同樣的一聽可樂花人民幣3元,,那么在“可樂”這一項上中美之比就是1:6,;買某車型的一輛小汽車,在美國花2萬美元,,在中國花人民幣30萬元,,那么在該種小汽車這一項上中美之比就是1:15;在美國買一條黃瓜要花1美元,,而在中國買同樣一條黃瓜則花人民幣2角,,在“黃瓜”這一項上就成了5:1……依此類推。將各種比值按一定的權重進行平均,,得出來的那個比,,就是中美兩國之間的購買力平價之比,這個與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匯率有明顯的差異,。顯然,,被統(tǒng)計進來的商品種類越多、越全,,這個比率就越精確,、越有說服力,最好是把所有的商品都統(tǒng)計進來就絕對精確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PPP也并非一種十分準確的統(tǒng)計方法。好一些的,,能統(tǒng)計163類中的500種左右的有代表性商品,,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上面所說的購買力平價比較,,實際上只是雙邊的,,就是中國與美國的比較。同理,,日本,、印度、毛里求斯……哪個國家都可以和美國進行雙邊比較,,比較的結果也可以排一個名次,。2005年的時候,按國外一些人的計算,,中國在那個時候就已經(jīng)排在僅次于美國的第二位了,,第三名仍是日本,但第四名卻是印度,。但按照簡單的匯率算法,,當時的排名是:美國、日本、德國,、中國,。 這種PPP方法,容易使發(fā)展中國家的GDP購買力被高估,。這倒不是因為有人別有用心,或者是想再彈“中國威脅論”的老調(diào),,而是這種方法本身的一種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發(fā)展中國家正處于經(jīng)濟轉型階段,,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低,,以建筑產(chǎn)品、服務項目為主要內(nèi)容的非貿(mào)易品占相當大的比重,。而且,,這些非貿(mào)易品的價格一般總是低于國際價格。如果將這部分非貿(mào)易品與國際市場上質(zhì)優(yōu)價高的商品服務相比較,,必然會高估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購買力,。另一方面,發(fā)展中國家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低,,政府對教育,、醫(yī)療、房租,、工資等項目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價格機制不甚完善,價格扭曲較為嚴重,,有相當一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偏低,。這樣也會造成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購買力被高估。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種完全客觀,、準確的GDP比較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我們知道,,GDP排名,,包括人均排名在內(nèi),本身并無特別重要的意義,,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自己手里的這點錢能買到多少東西,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可能有人就要問,,既然這個PPP方法也不是很準確,那我們國家為什么還要從明年開始積極參與這項工作呢?這是因為,,雖然抽象的排名沒有意義,,但這種購買力比較在其他方面有重要意義。比如,,它可以評定各國經(jīng)濟的承受能力,,特別是人均實際GDP指數(shù),它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不同國家經(jīng)濟實力的差別,可以作為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確定貸款項目和會員國繳納會費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再比如,,它可以為制定正確的匯率政策提供依據(jù),,可以判斷一種貨幣幣值是否被高估或低估。還有,,就是能夠比較客觀地估計出老百姓手里的錢可以買到多少東西,,從而對物價水平有正確判斷。而這,,正是與我們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