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漲聲中,菜價上漲牽動著百姓最敏感的神經(jīng),。為了平抑菜價,,各地也紛紛推出一些政策,。其中最給力的,當數(shù)福州政府出面對4種市民偏愛的蔬菜實施限價,,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干預,、控制菜價的城市。 效果立竿見影,,原先平均五六塊錢一斤的菜,,很快都降到了兩塊錢之內(nèi)。然而,,少有人注意到的是這一措施的期限——兩個月,。兩個月后會怎樣呢?這兩個月中,,蔬菜從田頭到餐桌的利益鏈生態(tài)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限價令實施后,根據(jù)“中國之聲”報道,,某蔬菜渠道商直言,,這些日子都是零利潤甚至負利潤銷售。一個已為人熟知的常識是,,從田頭到超市,,菜價經(jīng)歷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從批發(fā)商到零售攤點以及超市的過程中,,價格漲得最快,也最易受人為操縱,。而今,,最終端的渠道商都聲稱虧本了,那倒逼回去,,他們在面對菜農(nóng)時,,又會采取怎樣的壓價措施? 菜價的形成是幾方利益協(xié)商的結果,,對菜價的控制,,更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很顯然,,無論渠道商如何手眼通天,,但面對政府時,仍顯弱勢,。但更弱勢的,,當數(shù)菜農(nóng)。過去的幾年中可以看到,,無論菜價走到多高,,散戶化的菜農(nóng)以及小商小販所增長的利潤其實微不足道,。而當日漸壟斷化的大型渠道商在政府這頭受了氣,難保它不會反過頭將氣撒到菜農(nóng)頭上,。 作為市場各方利益博弈的調(diào)控者,,某種程度上,政府應該要或多或少站在弱勢的市場參與者一頭,。在限價令中,,政府無疑選擇了飽受菜價高漲之苦的市民一方,因此獲得了一片掌聲,。但同樣弱勢的菜農(nóng)呢,?他們的利益誰來保障? 從另一個角度講,,政府只與零售商對話,,要求降價,卻沒有顧及中間諸多利益的關聯(lián),,采用更科學,、更有技巧的措施,實屬一種懶政行為,,所以福州市政府也只敢實施兩個月,,它或許是在期盼這兩個月中全國的大局會有些改變。不過,,若是將這種斬釘截鐵的措施應用于房價調(diào)控上,,或許會收效更好。 相比之下,,揚州的“農(nóng)超對接”抑菜價的辦法或許更為可取——它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削減過多的環(huán)節(jié)成本,最終平抑菜價,。雖說也有點非常之舉的味道,,但畢竟考慮到了最弱勢的兩個群體,應屬周全之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