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山西省垣曲縣文物局獲悉,,當地文物部門近日在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發(fā)現一枚罕見的戰(zhàn)國時期“橋形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此次在垣曲發(fā)現的“橋形幣”寬度約為20—30毫米,兩端直線距離約為70—110毫米,,厚2毫米,,重26克,兩端獸頭處有方格紋,,上端中有穿孔,。垣曲縣自然博物館館長呂東風說,經過初步鑒定,,確認此次發(fā)現的錢幣屬戰(zhàn)國時期魏國鑄造的銅質貨幣,,據推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此幣平首,、圓肩,、弧檔,與戰(zhàn)國時期齊,、楚,、趙,、秦、燕,、韓各國普遍使用的刀幣,、布幣、圜錢等,,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因其檔部如一橋拱,故稱“橋形幣”,。 山西在春秋時為晉國,,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史學界多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點,。位于山西省南部的垣曲縣,戰(zhàn)國時為魏國王垣邑,�,!妒酚浳菏兰摇酚涊d: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呂東風介紹,,“橋形幣”曾經在魏國非常流行,直到秦統(tǒng)一六國后才被廢除,。由于幣形較薄,,且年代久遠,現存留于世的“橋形幣”基本上品相都殘缺不全,。此次在垣曲發(fā)現的“橋形幣”形制較為完整,,具有十分珍貴的文物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