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玉之器——中國古代玉器展”在觀復博物館正式開展,。觀復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表示,玉器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心理,、個性。據了解,,這是該館建立17年來舉辦的首個大型玉器專題展,,將持續(xù)至2015年4月16日。
馬未都表示,,為了便于參觀者理解,,此次展覽把玉器分成了四個階段。首先是神玉時代,,商代以前的玉器都有與神溝通的傾向,。尤其紅山文化中的玉人像,形象介于人與獸之間,;再有C形龍,、玉豬龍以及玉?等。大部分商代以前的玉器解釋乏力,,動物中具象者的形象憨態(tài),,抽象者目的皆不明確;今人與古人相距太遠了,,其間又少有文字記錄溝通,,加之蒙昧時代的先人對自然科學認知的局限,強調神的力量遂成必然,。再就是禮玉時代,,商代玉器已初見禮制的影響�,!吨芏Y》說: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這是禮玉時代的經典,。六件玉器,,以其造型的文化特征,被賦予人文內涵,,且被規(guī)定為“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之后是德玉時代,,戰(zhàn)國到漢代,,為極好地傳達儒家思想,讓德向世俗妥協(xié),,最為明顯的例子是玉琀玉握的大量應用,。最后是俗玉時代,三國兩晉以后,,它注重的是一種簡單可傳達的快樂,,它看得越來越近而不是越來越遠。正因為這樣,,中國玉器最后一個階段——俗玉時代最為漫長,,同時給百姓的樂趣也最為實在。
馬未都還表示,,陶瓷文化是無中生有的,,玉器文化是有中生無的,二者是反向的,。陶瓷是捏出來讓你看,,玉器是去掉之后剩下的部分讓你看,是做減法,。在傳統(tǒng)文化中,,玉器最具中國人的個性,最符合中國人的心理,。他表示,,喜歡追究一個東西的背后的社會成因,一個東西為什么在這個時代產生以及它為什么會消亡,。
據介紹,,此次展覽是將博物館中收藏的代表性玉器進行展出,囊括商代至明清各代近300件(套)玉器,。此外觀復博物館今年的新書《玉之器》也將出版,,馬未都為之作序。該書展現古代玉器的精美外形及文化內涵,,包含400余幅文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