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沒有愛,尤其不能沒有所愛,。不能被愛固然可怕,,但如果你的愛的本能無以寄托就更可怕。假如不能被愛是一條黑色的小路,,燃著愛的心還可以照耀你前行,,但倘若全無所愛,便如那綿綿的秋雨,,把你的生活打得僵冷,。
永遠的行魂
逝者檔案
姓名:史鐵生籍貫:北京 終年:59歲生前身份:著名小說家、散文家 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推遲了17天的時間,凍結(jié)了一生的夢想,,堆積了終生的遺憾,。望著書上所記的那兩個電話號碼,齊整如一排默哀的孩子,,那是大學同學劉復生2010年12月13日給我轉(zhuǎn)來的史鐵生及其夫人陳西米的電話,。原本計劃博士論文初稿寫好就聯(lián)系采訪史鐵生,可天有不測,,學生聶成華于2010年12月31日上午9點從北京發(fā)來短信:史鐵生今日凌晨3點46分去世,。驟聞噩耗,,驚痛于心,幾經(jīng)印證,,悲從中來,,悲哉痛也,天歿英才,。于是以詩祭奠史鐵生在天之靈:
尋常世間尋�,?矗鄩魯嗫裢g,。曾棲地壇悟生死,,也緣輪椅在家言。悲情角落愛心現(xiàn),,老屋小記光荏苒,,圣靈降臨敘事時,信與問間摯友緣,。一度生命若琴弦,,幾回夢歸清平灣,宿命冥冥透析時,,病隙碎筆侃侃談,。扶輪問路數(shù)十年,丁一之旅心魂展,。務虛筆記寫作夜,,一朝行魂赴丘山。(史鐵生著有《我與地壇》,、《在家者言》、《沒有太陽的角落》,、《老屋小記》,、《信與問》、《命若琴弦》,、《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病隙碎筆》、《扶輪問路》,、《我的丁一之旅》,、《務虛筆記》)
敬畏生命顯愛愿
相對于傳統(tǒng)的“久病成良醫(yī)”,史鐵生“久病悟哲理”,。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將生病視為別開生面的游歷,,由病悟理,妙語哲思揮灑于字里行間,�,!吧∫彩巧铙w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漂流是自覺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敗都有一份光榮,生病卻始終不便夸耀……生病的經(jīng)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人粤�,,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奔膊∈侨松Ь持唬粋人在困境中,,思想容易迅速地成熟,,因為困境已將他逼入一條狹窄的甬道,唯有過濾掉生活的庸常思想,,摒棄了現(xiàn)實的世俗渴望,,默默地執(zhí)著于心中的一方凈土,才可能爬出宿命安排的人生沼澤地,。而這一步跨越,,看似容易實則艱辛,尤其是心路歷程的演變,,難以猜想經(jīng)歷了何等無謂的呼喊與掙扎,,這種不甘于命運的斗志是生命活力的顯現(xiàn),是個體欲望的展示,,是靈魂與肉體的博弈,!
史鐵生對生命的敬畏乃至探索為世所見,他躍出特定的政治,、文化的宏大背景,,試圖從終極意義上思考生命的存在,從殘疾的自身關注到對殘疾群體的關注,,直至從關注“殘疾的人”到關注“人的殘疾”,,作者的思想由此穿越狹窄的苦難叢生的峽谷,直指深邃的精神夜空,。史鐵生對生命的體驗感悟沒有囿于殘疾群體這一特定對象,,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具體的人乃至人類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局限,如影隨形的病痛災禍便是人類永伴之物,,殘疾一詞也具有相對的意義,,史鐵生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又何嘗不是對普通大眾生命意義的叩問?“殘疾并非殘疾人所獨有,,殘疾是殘缺,、限制、阻礙,。殘疾是一個人正常的命運,,而人的命運的局限性才是廣義的殘疾�,!边@種尖銳而不留情面的話語直接詰問每一個游蕩的靈魂,。史鐵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由最初的苦難承受者,向后來的苦難思索者過渡,,由苦難的思索者向最終的精神超越者升華,,其間的變化折射了作家的思想歷程和精神軌跡,這是人生絕境中的回首與頓悟,,是生命經(jīng)歷磨難后的經(jīng)驗與信仰,。
去留無意情悠遠
死亡是史鐵生傾心思考的母題。史鐵生寫到各種各樣的怕死心理,,耐人尋味:“作惡者怕地獄當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詐。瀟灑者擔心萬一來世運氣不好,,瀟灑何以為繼,?英雄豪杰,照理說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可一想到宏圖偉業(yè)忽而回零,,心情也不好�,?偠灾�,,死之可怕,是因為誰也摸不清死要把我們帶去哪兒,。”這種逼真透徹的摹寫將每個人置于死神的籠罩之下,,進而讓蕓蕓眾生一同領悟思索生命之死,。
史鐵生的死亡母題大多出現(xiàn)在他的小說與散文中,其實史鐵生在其詩歌里面也寄寓了對生死的徹悟,。如他今年新出的《扶輪問路》中有十五首詩歌,,其中有一首《最后的練習》仿佛是死亡邊緣的模擬:“最后的練習是沿懸崖行走/夢里我聽見,靈魂/像一只飛虻/在窗戶那兒嗡嗡作響/在顫動的陽光里,邊舞邊唱/眺望就是回望/誰說我沒有死過,?/出生以前,,太陽/已無數(shù)次起落/悠久的時光被悠久的虛無/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義/卷土重來/午后,,如果陽光靜寂/你是否能聽出,,往日/已歸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極處/時間被忽略的存在中/生死同一”,。這首詩歌將夢與靈魂奇異地纏繞,,靈魂如窗外嗡嗡作響的飛虻,借助舞蹈的姿態(tài)模擬死亡的印象,,時間將人的生死之喜憂淡化于靜寂的陽光之中,,平靜與祥和相生,溫暖與思索串連,,生命的生與死的哲思消解了沿懸崖行走的戰(zhàn)栗與恐慌,。史鐵生曾設想過自己的墓志銘,就是用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這是史鐵生認為的對待生死的最好的態(tài)度。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山之魄,水之魂,,人之思,,雜然歷世而飄,順勢而落,,于飛舞旋轉(zhuǎn)間連綴起人與自然的恒久歷史,。他原是不住的行魂,原是一路匯集著的水流,,浩瀚宇宙中一縷消息的傳遞,,一個守法公民并一個無羈無絆的夢。他是一個因空間限制而充分延展了時間的人,,一個對生活苦難與人生困境的體驗者和超越者,,一個浸潤著宗教情懷和無邊愛愿的人間赤子。恰如他所言“浪是水,,浪消失了,,水還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達。浪活著,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浪的根據(jù),,浪的歸宿,,水是浪的無窮與永恒�,!�
情牽寫作一世緣
一代代作家,,無數(shù)個流派,萬千事物,,幾多心魂,。當代文學史的書寫仍在繼續(xù),許多當代作家將成為未來文學史書寫繞不過去的經(jīng)典,。其實,,不必等待當代文學史凝固之后再去尋覓當初的文學現(xiàn)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歷史終將見證著當代文學的豐富多變的生態(tài),,終將記錄著當代文學的聲音與靈魂,。
史鐵生歷經(jīng)新時期文學30年,于浮躁世界里凸顯沉靜之美,,他的寫作與人生同構(gòu),,寫作成為其活著的理由,成為其活著的方式,,成為其活著的姿態(tài),,成為其活著的價值。史鐵生借助文學放飛人類的理想,,借助語言構(gòu)建生命的宮殿,,借助思想編織生命的花環(huán),想別人所未及,,寫別人所未染,,獨辟蹊徑進入人類的精神富礦,在生命母題的畫廊里描摹蕓蕓眾生萬象情態(tài),。他猶如逆游的行魂,,與蕓蕓眾生擦肩而過,于歷史的幕布前留下獨特的身姿,。作為逆游的行魂,他有著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zhì)與寫作行為,與同時代作家相比,,他在大多數(shù)時期偏離于文學主潮并一心構(gòu)筑文學精神家園,,在寫作之夜冥想并勾畫人生命運的曲線,破解永恒困境的密碼,。當“尋根”成為主流,,他只寄情那一片黃土地,當“先鋒”與現(xiàn)實聯(lián)盟,,他卻退守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以沉重的肉身向往著閃爍精神之光的神秘星空,。在宿命與命運的昭示中,,他揭秘偶然與必然的交織,將命運軌跡勾畫的草圖臨摹示眾,;在生與死的糾纏中他穿越而過,,定位于過程的美好,拋出向死而生的箴言,;在現(xiàn)實反思與宗教情懷的浸潤里,,史鐵生反思質(zhì)疑“位置”的魔力,于現(xiàn)實仰望宗教的星光,,借助上帝的意愿轉(zhuǎn)述人間的愛愿,;在物質(zhì)與精神對峙前,他遠離物質(zhì)喧囂,,將精神之樹根植于孤獨的夜空,,成為一路跋涉的精魂。
史鐵生在潮流之外與文學結(jié)緣,,因意外之變逼上寫作之路,。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史鐵生的難以復制的精神歷程凸顯其獨特的存在價值,。當突如其來的厄運降臨到史鐵生頭上,,他才感受到命運對于個體的無所不在的籠罩。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對于當時的處于青春歲月的史鐵生來講,,他沒有在宿命中永久地沉淪,,而是在痛苦磨難面前采取了逆轉(zhuǎn)的姿態(tài),開始了精神跋涉的漫漫長途,。他將是一個隨著時間延伸而凸顯獨特氣質(zhì)和魅力的作家,,尤其反觀當代社會鏡像,,當愛情簡化為性,友誼簡化為交際,,讀書簡化為影視,,一切精神價值簡化為實用價值之時,史鐵生以對精神靈魂的執(zhí)著追尋,,對綿綿愛愿的恒久關注,,使精神靈魂在他身上棲居,愛愿在其身上閃現(xiàn),。史鐵生說過:“人不能沒有愛,,尤其不能沒有所愛。不能被愛固然可怕,,但如果你的愛的本能無以寄托就更可怕,。假如不能被愛是一條黑色的小路,燃著愛的心還可以照耀你前行,,但倘若全無所愛,,便如那綿綿的秋雨,把你的生活打得僵冷,�,!甭谢曷罚钌類墼盖�,。史鐵生在痛苦的人生背景下做著歡樂的奮斗,,不斷地超越困境,以愛的溫情消弭絕望,。斯人駕鶴西去,,精神傳承久遠,他就像那“荒蕪但不衰敗”的地壇,,承載著時代的霜風冷雨,,沐浴著生命的旭日和風,精神之旅永在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