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安徽六安王漢墓堪比著名的馬王堆漢墓,,備受海內外關注,,高鐵項目建設也為保護區(qū)文物“讓道”。但時隔三年多,,耗費4000萬元繞道的高鐵早已通車,,而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卻停滯不前,成了“爛尾”工程。 據安徽省文物部門介紹,,在2006年合肥至武漢高速鐵路建設中,,安徽省考古隊在六安市雙墩村發(fā)現(xiàn)并列兩座西漢大墓。隨后考古人員對雙墩一號漢墓搶救性發(fā)掘,。經考證,,墓主為西漢六安國第一代諸侯王劉慶,墓地15平方公里范圍內為西漢六安國王陵區(qū),。隨后,,六安王漢墓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并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速鐵路工程為此向南改道107米,。 然而,自發(fā)掘結束到現(xiàn)在三年多了,,高鐵改道之后早已經通車運營,,六安王漢墓及王陵區(qū)的原址保護工程卻陷入停頓,現(xiàn)狀令人“慘不忍睹”,。 面對擱淺的漢墓保護現(xiàn)場,,雙墩村一些村民表示不滿。村民吳慶華說:“當時火車改道費了好大的事,,把我們的田都廢掉了,,說要搞博物館、旅游區(qū),,別人來看來玩�,,F(xiàn)在弄成這樣,不是騙人嗎,?”
■ 探因 三原因致保護工程陷困境
記者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工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三個:規(guī)劃欠缺,、資金不足、體制不順,。 作為當時雙墩一號漢墓考古發(fā)掘的領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汪景輝說,保護工程之所以進展緩慢,,首先是因為王陵墓地的保護規(guī)劃編制遲遲未能出臺,,耽誤了整個工程后續(xù)進度。 除了規(guī)劃欠缺外,,另一個原因是財力不足,,有關方面在文物保護的投入上認識不一致。 汪景輝等專家認為,要對西漢六安王陵實施大規(guī)模原址保護,,應該由地方政府牽頭成立一個專門的管理班子或保護機構,,配備專人和設備,制定整體實施方案,,掌控工程進度,,協(xié)調溝通各部門�,!岸皇窍瘳F(xiàn)在這樣,,根本沒有明確的管理體系,有問題要層層打報告,,還不知道誰能拍板,,基層文管人員有心也使不上勁�,!�
■ 出路 保護關鍵在地方政府真正重視
“不管是什么原因,,重點文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關鍵還在于地方政府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卑不帐∥奈锟脊叛芯克毖芯繂T汪景輝說。 采訪發(fā)現(xiàn),,六安市政府對于漢墓的保護態(tài)度曖昧,,三年中變來變去,令人費解,。有關專家表示,,當六安王一號漢墓發(fā)掘成果引起海內外關注后,地方政府才提出對其原址保護,,并制定了“一館三園一中心”王陵墓地建設與保護計劃,,即除了在原址建設王陵遺址博物館外,還將在周邊保護區(qū)范圍內建設生態(tài)園,、游樂園,、手工工藝園以及漢文化學術交流研究中心,總投資預估超過2億元,。但這個“宏偉計劃”因為投資主體不明確,,三年之后仍是一個“畫餅”。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就是個‘燙手山芋’,。”六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黃道甫表示,,當初就“不該原址保護”,。 談到如何補救六安王陵保護區(qū)的建設,,六安市文物管理局局長胡援認為,除了地方財政支持外,,應尋求國家有關方面的支持,。據悉,目前六安市文物局正積極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獲得經費支持,。同時,王陵墓地的保護規(guī)劃已委托北京建工學院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