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社記者 劉續(xù) 攝 | “新生代農民工”,這是一個首次被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的群體。他們主要是80后和90后,,總人數大約1個億,,占農民工外出打工的60%——在這些描述“新生代農民工”的數字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城市化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生力軍,。 他們大多是在城市社會里接受的“成人禮”,,是面朝城市的一代,,無法像老一輩農民工那樣向農村“轉身”,。在春運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和那些大學生和年輕白領相比,他們有著同樣青春的面龐,、進取奮斗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夢想,。 詩人海子有句非常著名的詩句——“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在這歲末年終,、春天將臨之際,新生代農民工的新年夢想,,或許正是“面向城市”,,然后“春暖花開”?
“誰叫你出生得早呢,?”
19歲的電焊工小邊和52歲的電工老李住在同一個工棚里,,他倆的鋪位并行對著,中間隔著一臺電暖器,。 “我辛苦了一輩子,。”老李感慨,。 小邊笑著反駁:“誰叫你出生得早呢,?” 老李喃喃地說:“給你們創(chuàng)業(yè)好了,你們幸福,�,!� 這是兩代農民工之間頗有意思的對話。 “90后”小邊去年5月份才到北京,,來之前他在河北易縣老家的技校學了半年電焊,。在北京地鐵10號線延長線的建設工地上,小邊是絕對的“新生代”,。工作大半年時間,,小邊已經給父母帶回去了5千多塊錢。 “為什么初中畢業(yè)后就不讀書了,?”記者問小邊,。 老李插話說:“前途無望唄�,!崩侠畹亩䞍鹤尤ツ陱穆尻栕x完大學畢業(yè),,本來學的是機電工程數控專業(yè),,結果卻在洛陽做書法培訓。老李覺得為了孩子讀大學花了這么多錢,,卻沒有讓學的東西派上用途,,“半輩子的心血白費”。 老李屬于典型的“老一代農民工”,。1994年他從農村到縣城打工,,做的是電工機修,當時每個月可以掙四,、五百塊錢,。距縣城四、五公里的家里還有9畝地,,種了小麥和玉米,,每天下午4點鐘下班后,他便騎著自行車從縣城趕回家接著種地,。 2004年后,,老李離開縣城去了福州,,后來又去了深圳,、廣州,去年12月27號才來到北京,。 老李覺得北京車多,、人多,特別是晚上看上去燈火輝煌,,但城里沒有農村好,,農村住得方便,空氣好,。他打算再干兩年就“告老還鄉(xiāng),,回去種田”。其實,,即使現在在外打工,,每到收麥子的季節(jié),他還是要趕回家去,。他說:“地是老本,,打工只是一部分,農民不能離開土地,,有了土地,,至少全家的口糧沒問題�,!� 不過,,老李的二兒子想在城里買房安家,。去年二兒子的女朋友對老李說:“將來在洛陽買房了,接您過去住,�,!彪m然老李并不確定他們買房的理想能不能實現,但聽了這樣的話還是很“得勁”,。如果有能力的話,,老李還會支持他們一兩萬塊錢。 剛剛出來闖世界的小邊對于未來還沒有太多的想法,,他只知道明年可能會跟著公司去山西修鐵路,。 當聽人說起現在的社會“有車有房”才能結婚,小邊一臉無所謂:“有房啊,,在老家蓋的,;有車啊,家里有拖拉機,�,!� 對于小邊來說,前路是不可預測的,,但也是無可畏懼的,,因為他正年輕。 “年輕人出來闖,,我很羨慕,。”到了晚上睡覺的時間,,老李蓋著被子躺在床上說,,“我這么大年紀了還要出來掙錢,感到很凄涼,�,!� 老李的手機響起,是遠在河南的老婆打過來的,。春節(jié)快到了,,在廣東打工的大兒子還沒回家,二兒子留在洛陽不回去,,三女兒已經出嫁了,,老婆希望他能早點回家過年。
“什么時候我的工資袋也能裝得滿滿的,?”
北京六環(huán)外順義區(qū)趙全營鎮(zhèn),,從首都國際機場起航的飛機轟鳴而過,一個占地面積不大的開發(fā)區(qū)坐落于此,。 阿光說他第一次過來的時候,,差點沒找到地方�,,F在,他的妻子在這里的一家模具廠做模具拋光,,而他去了另外一家更偏僻的工廠當模具鉗工組組長,。 “1月26號到29號這幾天,為了趕工期,,我總共休息沒超過20個小時,,最長從早上8點干到第二天早上9點�,!卑⒐庹f,,這都是為了給朋友新開辦的工廠盡力幫忙。由于天氣寒冷,,加上天天和冰冷的鋼鐵打交道,,他手上生了凍瘡,腳上也長了水泡,。 不過對于已經“出道”十年,,有過40個小時不間斷工作經歷的阿光來說,這樣的勞動強度并不算什么,。 1999年,,18歲的阿光在湖南衡陽老家讀完中專,像很多湖南的農民工一樣,,選擇了南下廣東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東莞市的一家模具廠做學徒,,每個月250塊錢,,還要被扣去20%的“培訓費”,加班費是1個小時8毛錢,。 頭一個月發(fā)工資時,,工廠里有的老師傅拿到了五六千元現金。阿光說他當時就在想,,“什么時候我的工資袋也能裝得滿滿的,?” 夢想的實現比想象中來得要快。一年半后,,“學成出師”的他去了另外一家工廠,,月收入一下子漲到三千多。后來,,從東莞到惠州,,再到珠海,他換了好幾份工作,,并于2009年5月份來到北京,,現在月工資有五千塊錢,。 這么多年的打工經歷,讓阿光明白要想成功“一定要舍得吃苦”,。他至今記得在珠海工作時一位臺灣老板說過的話:“我現在可以說什么都有了,,但每天睡覺不超過6小時�,!闭勂鹉切┛總人奮斗脫貧致富的朋友,,阿光總是顯露出敬佩的神情。 阿光曾經介紹一個表弟去工廠做學徒,,可表弟對天天掃地,、擦機床的工作很有脾氣。他說,,自己當年廁所都掃過,,如果連機床都不會清洗,以后怎么去設計和制作模具呢,。 “現實就是這樣,。”這是阿光看了電視劇《蝸居》后的感受,。他認為相對于比較現實,、沒辦法創(chuàng)業(yè)的老一輩農民工,自己仍然有改變現實的勇氣,。 和十年前相比,,接近而立之年的阿光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肩上有了更重的擔子�,,F在,,他的理想是“多賺錢,當老板”,�,;丶疫^完春節(jié)后,他將前往重慶和以前的工友一起合伙創(chuàng)業(yè),,“人生多磨難,,創(chuàng)業(yè)沒成功的話,大不了干回老本行”,。 至于以后在哪里安家,,阿光說他不會回農村老家,但也不想呆在大城市,,可能會考慮在縣城安家,。 返鄉(xiāng)過年的前一天,阿光和妻子一起來到順義城區(qū)買東西,、理發(fā),�,;�200多塊錢,妻子平生第一次把頭發(fā)給燙染了,。也許兩天后,,“留守”在老家的兩個孩子見到她時,一下子會認不出這位從北京回來的“新媽媽”,。
“留在北京可以尋找機會”
“畢老師”——同事們現在見到劉青,,喜歡這么稱呼他。在這家防盜門企業(yè)的元旦聯歡會上,,劉青和幾個同事表演了一個節(jié)目,,模仿的是去年央視春晚的小品《不差錢》,他扮演的正是“畢老師”,。 當然,,現實生活中的劉青還遠遠談不上“不差錢”。他給自己制定的規(guī)劃是要抓緊時間賺錢,,以后在北京長期發(fā)展,,在北京買房安家。 老家在河北張家口市康�,?h的劉青出生于1987年,,16歲初中畢業(yè)后,家里供不起他上學,,于是來到了北京,。第一份工作是做電工學徒,每個月800塊錢,,做了兩年,,后來又干過送貨員。 “剛來北京的時候,,什么都不懂,,老想回家,�,!眲⑶嗾f自己19歲到22歲時,感覺力量很薄弱,,也沒什么理想,。 那時的劉青,愛喝酒,,一喝就到爛醉,,還鬧事打架;曾經學過一個月的電焊工,,嫌太累太臟,;也找過其他工作,,覺得工資太低。2006年,,他進入北京亦莊的一家防盜門生產企業(yè),,從學技術開始做起,現在已經當上了副班長,,一個月掙3000塊錢,。剛過22歲的劉青主動向公司申請去做市場銷售,因為他覺得那更有發(fā)展前途,。 “22歲后的轉變是社會逼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混日子了�,!睂τ谖磥�,,劉青“很有信心”。在QQ個人說明上,,他寫道:相信只要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切都是美好的。 滿懷憧憬的劉青,,像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喜歡上網,喜歡把自己裝扮得酷酷的,。不過,,劉青覺得自己和那些“干上一段時間就不想干了”的年輕人不一樣,他會朝著現在的方向專心做下去,。 上網時除了看新聞,,劉青特意加入了銷售人員聚集的QQ群,以便和其他人交流經驗,。他還抽時間看一些關于管理和人際關系的書,,比如《感謝折磨你的人》之類。 通過網絡,,劉青認識了在北京八里河賣油畫的女朋友,。他說,現在的這個女朋友花錢節(jié)省,,也很理解他,,不像之前在廠里認識的一位女孩,太能花錢,,還要求必須有房才和他在一起,。 不過,劉青最大的心思還是在事業(yè)上,“現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錢都可以投入到事業(yè)中,,而結婚壓力太大,等什么時候有錢有事業(yè)了再結婚也不遲”,。 春節(jié)將至,,劉青不打算回老家過年。他說:“老家什么發(fā)展余地都沒有,,不經常在外面轉,,就不會了解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春節(jié)留在北京的話,,可以尋找機會,。”
“我的理想是流動人群能平等獲得社會權利”
來自陜西寶雞的農村女孩蘇梅自己都沒想到,,為了幫同事討回30元招工介紹費,,她的打工生涯從此發(fā)生了改變。 2005年,,初中畢業(yè)的蘇梅剛滿18歲,,到寶雞市當起了餐館服務員,一個月掙240塊錢,。干了一年后,,她聽同村的女孩說在深圳打工可以掙一千多,便“不管苦和累,,都要去看看”,。 于是,蘇梅和另外兩位女孩一起來到了深圳,。在一個晚上30塊錢的旅店里,,她們三個人擠著住了一個星期,身上帶的錢很快就花光了,。幸運的是,,蘇梅應聘上了一家玩具廠的普工,每個月基本工資580元,,如果加上計件的“薪糧”,,能拿到1500元。 改變蘇梅打工生涯的事情發(fā)生在2007年,。當時,,一位四川同事想換工作,找到了一個拿著牌子在路邊招工的人,,并交了30塊錢的介紹費。蘇梅聽說后,覺得這肯定是騙人的,,于是找了幾個男同事想要討回那30塊錢,。 雖然最終沒能把錢要回來,蘇梅卻因此接觸到了一家法律咨詢中心,。她發(fā)現,,原來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可以保護自己又可以幫助他人。就這樣,,“農民工”蘇梅在咨詢中心兼職當起了“義工”,。每天晚上八、九點從工廠下班后,,她便去咨詢中心學習,、工作到10點半,周日還經常到外面發(fā)放宣傳資料,。 后來,,蘇梅來北京參加了四個月的培訓,學習社區(qū)工作方法,,學習操作電腦和使用辦公軟件,,還要學習音樂和體育。現在,,她是公益組織“同心希望家園”的成員,,主要負責北京市的一個民工聚居社區(qū)的“愛心超市”,每個月工資有1000多塊錢,。 “如果以錢為重點,,就永遠只是像機器一樣不停地運轉,今天賺1000,,明天想賺1200,。”雖然比以前在工廠打工賺得少了很多,,但蘇梅認為自己現在做的這一點點事情很有意義,,會影響很多人。 “我的理想是流動群體能平等獲得社會權利和資源”,,這樣的話語從蘇梅的嘴里蹦出來,,多少讓人有些訝異。她說這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比如做同樣的工作,,本地人補貼多,過年還發(fā)紅包,,卻沒有流動人群的份,。 1月27號,蘇梅去火車站買回家的車票,看到一個“農民工臨時售票處”,,感覺那里的售票員對農民工的態(tài)度很不好,。 “為什么一定要叫農民工呢?這是很大的歧視,�,!碧K梅覺得現在社會都認為農民工沒素質、沒文化,,思想道德敗壞,。“同樣是打工的,,為什么城里人是工人,,我們是農民工?” 與蘇梅相比,,“同心希望家園”的負責人馬大姐已經在北京安家落戶,,不過“這條路走得很難很難”。1982年,,她從江蘇來到北京做保姆,,為了一紙北京戶口整整折騰了20年,直到2001年才成為真正的“北京人”,。馬大姐說,,現在年輕人的機遇要好得多,有了更多的希望,。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新生代農民工有更強烈的城市化取向
“新生代農民工”不熟悉農村和農業(yè),有更強烈的城市化的取向,,有更強烈的變?yōu)槭忻竦囊庠�,,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政策都要圍繞這一點來制定,并考慮他們作為年輕人的多方面的發(fā)展要求,。新生代農民工之所以特別,,就是因為我們要推動城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