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希瓦·維迪亞那桑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
大約在八年前,,谷歌公司遇到了麻煩,。當時,《韋氏大學詞典》將英文字母小寫的“google”收錄其中,,做及物動詞用,,意思是“搜索”。與此同時,,《牛津英語辭典》,、《澳大利亞麥考瑞詞典》也紛紛收錄了這個單詞。重要的是,,它還是首字母大寫的Google,。不過,谷歌公司卻并沒有為此感到驕傲,,實際上他們頭疼死了,,因為他們害怕當“google”成了“搜索”的代名詞,它就是一個通用詞了,,那么,,谷歌公司商標就有可能因為喪失顯著性而失去保護。所幸,,這件事后來不了了之,,谷歌的擔憂算是消除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谷歌總是順風順水,,世人討論它時多半抱以積極、肯定,、贊頌的立場,。就拿描述谷歌的圖書來說,像約翰·巴特利的《搜》,、戴維·懷斯與馬克·馬西德合著的《撬動地球的Google》,、理查德·勃蘭特的《谷歌小子》、肯·奧萊塔的《被谷歌》,無一例外地在描述“谷歌改變著世界”這一現象的同時,,對它帶來的顛覆與變革充滿期待,、不無樂觀。然而,,希瓦·維迪亞那桑(Siva
Vaidhyanathan)顯然對這種樂觀論調持審慎,、保留態(tài)度。
在《谷歌化的反思》中,,維迪亞那桑創(chuàng)造了“谷歌化”(googlization)一詞,。很明顯,這是個名詞,,但同樣不會讓谷歌太省心,。維迪亞那桑指出,谷歌已成當今萬維網的統治者,,影響力,、控制力、滲透力無所不在,。谷歌化對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三大領域造成了影響:“我們”(通過谷歌對個人信息,、習慣、看法和觀念的影響力),、“世界”(通過將某種怪異的監(jiān)督系統推向全球,,這是一種被維迪亞那桑稱之為“基礎設施的帝制”)和“知識”(通過谷歌對在書本、在線數據庫和網絡中積聚的大量知識的影響力),。所以,,維迪亞那桑的“知識分子之憂”在于,如果有一天,,當谷歌強大到技術上無所不能,、服務上無所不包、覆蓋上無所不及時,,人們又該怎么辦,?是不加批判地依賴,還是加以懷疑地使用,?這既是人們網絡生活信仰體系的選擇問題,,又事關未來如何理性、智性地數字化生存,。所以,,維迪亞那桑想論證他對“谷歌化”從文化學上展開的批判,是正當且必要的,。
身為大眾傳播學學者,希瓦·維迪亞那桑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他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在寫作《谷歌化的反思》之前,,他曾出版了多部研究專著,關注的議題集中在知識產權保護與自由文化傳播,。他主張,,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保護觀念也應當與時俱進,;著作權應該是一種“政策”,,而非一種“私人財產”。政府出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其宗旨不該再試圖防止“作品遭剽竊”,,而是應該產生這樣一種既能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表現,又不限制創(chuàng)作者的發(fā)揮,,避免造成阻礙文化創(chuàng)新的政策效果,。就核心觀點而論,維迪亞那桑與有“互聯網時代的守護神”美稱的,、來自斯坦福大學的法學教授勞倫斯·萊斯格如出一轍,,后者代表作品有《免費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未來》、《思想的未來:網絡時代公共知識領域的警世喻言》等,。
檢討“谷歌化”的得失,,維迪亞那桑具體討論了“對技術的無上信任”、“老大哥式的監(jiān)視與隱私侵犯”,、“重塑了全球公共領域”,、“谷歌圖書計劃和知識私有化”、“信息過載及無法刪除的記憶”這幾個問題,。在他看來,,多年以來,世人已逐漸習慣了谷歌帶來的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檢索服務,正是因為如此,,用戶們輕而易舉地對谷歌產生了信賴和崇拜,。然而,要知道盲目信任這樣一個商業(yè)公司,,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雖然谷歌口口聲聲稱“不作惡”,但它畢竟要在商言商,,利字當頭,。也許維迪亞那桑以下的判斷是中肯的:谷歌并不邪惡,,但也不是所謂的“善人”,更不能用“中立”兩字可一概而論——它與中立其實相去甚遠,。人們在使用谷歌時尤其要警惕,。
舉例來說,知識的谷歌化,,是指當谷歌介入書籍,、圖書館等領域后,知識介質,、生產傳播利益關系發(fā)生的重大變化,。維迪亞那桑指出,谷歌圖書計劃表現出全球范圍內重大的公共失靈:“全世界的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都沒有足夠的資金,,也不會有強烈的愿望來創(chuàng)造一個類似谷歌設想的通用數字傳播服務”,谷歌發(fā)現了這方面的廣泛需求并推出此計劃,,這看上去很自然地延續(xù)了谷歌的產品邏輯,,會讓相當多絕版圖書重新回到學術研究者和公眾讀者的視野中�,?蓡栴}在于,,谷歌的圖書數字化,既未經過原出版單位,、作者,、圖書館的版權許可,更有可能從根本上加快圖書館的消亡,。公共部門或基金會如果認為通過谷歌來獲取圖書資源已經足夠了,,就很可能停止撥款資助圖書館或者干脆改變圖書館的功能定位,而剩余的圖書館也將在同樣的理由下,,大量減少實體書的庫存,。這套邏輯演進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谷歌將成為知識的主要甚至唯一買家,,擁有定價權,!
又比如說,根據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吳修銘(Tim
Wu)在2003年提出的“網絡中立”理論,,其中一項推論就是“搜索引擎中立”,,這指的是在搜索的結果必須保持公正、不能帶有任何傾向和利益關系,。但如何保證在“搜索引擎優(yōu)化”(SEO)的實施下,,搜索引擎顯示的結果沒有推廣、宣傳的性質,?據報道,,谷歌曾經一貫奉行“網絡中立”的原則,,拒絕差異化對待網絡服務商。但最近幾年谷歌也在改變自己的觀點,。比如,,谷歌私下曾與美國主要的有線公司和電信公司等網絡運營商談判,設法在網絡流量和速度等方面獲得優(yōu)待,。
當然,維迪亞那桑盯牢谷歌不放,,并非是“谷歌黑”,。實際上,他關心的議題應該從兩個層面予以理解,。第一,,他反思谷歌,其實是反思現代人的網絡生存方式,;第二,,即便不是谷歌,像臉書(Facebook),、亞馬遜,、蘋果到我國的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何嘗不都對人們的網絡生活有著無比深遠的影響,,甚至還有比谷歌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做法?
在這個意義上,,當一些互聯網巨頭向用戶們宣揚“一切事物數字化,、網絡化”,又或者像微軟公司戈登·貝爾在其新出版的《全面回憶》中介紹他所致力于研究的“我的數字生活”(MyLifeBits)的項目,,宣稱人類生活的一切都可以被數字化記憶,,永久不會遺忘的時候,維迪亞那桑冷靜的警告顯示出沉甸甸的分量:請注意防止技術原教旨主義,,在數字化生活中千萬別拋棄智慧和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