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近日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略薩是拉美著名的小說家和散文家,也是28年來又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的拉美作家,。略薩被視為“結構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試圖在創(chuàng)作中從各個角度立體地展示歷史和現(xiàn)實,。瑞典文學院評價說,,略薩的作品表現(xiàn)出“有力的結構‘繪圖法’和對個體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敗的犀利描繪”。
略薩在獲獎之后非常高興,,激動之余也表示,,被授予這項殊榮是諾貝爾文學獎“對拉美文學和西班牙語文學作品的承認”。略薩說他受到�,?思{,、塞萬提斯、博爾赫斯,、司湯達,、薩特、福樓拜等眾多作家的影響,,也讀過中國作家魯迅,、茅盾、巴金等的作品,。中國內(nèi)地于1979年由中國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趙德明首次撰文介紹略薩,。
略薩第一部翻譯成中文的作品是1981年出版的《城市與狗》,由趙德明(筆名趙紹天)翻譯,。中國時代文藝出版社自1996年起出版巴爾加斯·略薩全集,,預定出版18卷。
在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西班牙語研究者陳眾議看來,,略薩的文學特征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結構現(xiàn)實主義先鋒,,熱衷于宏大敘事,并堅持為民族,、為種族代言,。第二階段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他放棄宏大敘事,文學創(chuàng)作上傾向于開掘內(nèi)心,;但進入世紀之交,,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抱負與情懷俱燃,又開始關注于大的主題——盡管不再同于第一階段的宏大敘事,。
陳眾議稱,,略薩在世紀之交文學創(chuàng)作路線上的再度轉向,是最值得中國當代文壇思考和品評的地方,,對中國作家有示范意義,。“今天宣布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是高興的,。上世紀90年代要把這個獎項頒給他,我會遺憾,。那時候他的創(chuàng)作略顯私人化,,可能與他政治抱負未能實現(xiàn)有關�,!标惐娮h告訴記者,,1989年6月4日略薩在秘魯宣布投入總統(tǒng)競選,并在1990年的總統(tǒng)大選中一度成為聲望最高的候選人,,但競選最終以失敗告終,。陳眾議把略薩的基本立場概括為“一位有良知的民主主義者”。在2003年,,時任秘魯總統(tǒng)亞歷杭德羅·托萊多,,一度想找略薩回國擔任總理,遭到其婉拒,。
略薩曾3度訪問中國臺灣,。并曾于1994年訪問中國內(nèi)地。據(jù)陳眾議介紹,,略薩內(nèi)地之行,,是一次很私人化的訪問。1994年7月6日,,略薩偕家眷來到中國首都北京,,期間參訪長城等名勝。陳眾議曾親耳聆聽過略薩在北京關于一位墨西哥作家的演講,。當年中國內(nèi)地之行,,除了北京,略薩還曾游覽西安,、上海等地,。
■略薩其人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魯?shù)诙蟪鞘衼喞谆粒?歲多時跟媽媽一家人移居玻利維亞,,幼年在國外長大,青春期就讀軍校,。1953年入位于利馬的秘魯國立圣馬爾科斯大學雙主修文學與法律,。1952年,巴爾加斯·略薩讀軍校中學4年級時,,寫下他的第1個舞臺劇劇本《印加王的逃遁》,;1957年,以短篇小說《挑戰(zhàn)》獲法國的文學獎,。1963年,,他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城市與狗》奠定了其國際聲譽——該書雖被秘魯當局查禁,但把他推到拉美文學四大主將之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