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tài)·新環(huán)境·新動力
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期,,轉型的過程既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也是實現從勞動力驅動到人力資本驅動的轉變過程。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專家對此解讀稱,,經濟發(fā)展是社會的發(fā)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fā)展,。以上表述意味著中國政府將在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預計投入將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與勞動力市場。
 |
趙乃育/繪 |
轉變 發(fā)展依托人力資本驅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從生產要素相對優(yōu)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yōu)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fā)展,,農業(yè)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guī)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chuàng)新成為驅動發(fā)展新引擎,。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在人口和勞動經濟領域專家的研究中,,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紅利”消失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人口變化第一步是生育率下降,;第二步是勞動年齡人口從快速增長到增長趨緩直至不增長;第三步則是老齡化,。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人力資本積累和儲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工廠”盛名背后是長期以來充裕勞動力的供給,。不過,,由于我國人口生育轉變的“壓縮性”特征,一方面使我國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fā)其人口優(yōu)勢,,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喪失其人口優(yōu)勢,。
“對中國來說,首現招工荒是2004年,,這可看做是劉易斯拐點,,接著2012年出現了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這兩個轉折點之間相隔的時間非常短,。今后再走下去老齡化的軌跡會和其他比較早進入老齡化的發(fā)達國家很相似,,但速度會比他們快得多�,!敝袊鐣茖W院副院長蔡昉認為,,這個因素雖然不會導致經濟停滯,但是會帶來一個自然的減速,。
事實如其所言,。隨著勞動力無限供給理想狀態(tài)的逐步消失,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不斷攀升,,導致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驅動經濟增長的歷史發(fā)展模式難以持續(xù),。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工人月薪大約是500美元,,已經高于印尼的300美元和越南的250美元,,中國低端制造業(yè)的國際競爭力趨于下降。
同時,,中國人力資本不足也體現在勞動人口結構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殷醒民表示,測定人力資本對創(chuàng)新貢獻的指標是研發(fā)人員占百萬人口的比率,,更高的比率和更快的增長率可以反映一個不斷上升的人力資本密度,。芬蘭是一個500萬人口的小國,,它的研發(fā)人員占百萬人口的比率是7700人,居全球之首,。而中國的這一比率僅為1071人,,科技人力資本投入遠低于物質資本的投入數,說明我國創(chuàng)新投入中人力資本的嚴重短缺,。
專家提出的解決之策是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敖洕D型的核心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從勞動力驅動轉為人力資本驅動符合經濟轉型的核心要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方向是從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yè)轉向高新技術導向的高端制造業(yè),,從以生產為主的傳統(tǒng)經濟轉向生產與服務并重的現代經濟,,這就意味著經濟增長必須從依賴勞動力驅動轉變?yōu)橐劳腥肆Y本驅動。只有完成了從勞動力驅動向人力資本驅動的轉變,,才能重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眹Y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挑戰(zhàn) 人均人力資本差距仍大
專家認為,中國已從勞動力數量和人力資本雙增長的階段,,進入到勞動力數量減少但人力資本仍保持增長新階段,,因此未來應重視人力資本投資,促進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
“為什么研發(fā)經費占GDP的比重突然上去了,,不是政府投入,而是企業(yè)自己選擇,,它得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個時候,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就得到體現,。你看現在培訓市場非�,;鸨肆Y本的作用正在得到體現,�,!敝袊y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中國現在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最重要的是發(fā)揮人力資本的作用,,創(chuàng)新的核心也是人力資本。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14》,,GDP與人力資本總量的比率基本呈上升趨勢,,表明人力資本的平均生產效率在逐漸提高,。該中心主任李海崢表示,近年來中國的人力資本增長并非由相應的人口增長導致,,而是由教育及其他因素所推動,。中國人力資本總量在2010年按當年價值計算已經達到了812.1萬億元,這一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人力資本總量大,但是人均人力資本相對較低,,距人力資本強國還有很大差距,。中國在全部122個上榜的經濟體中排名第43位,人力資本綜合指數是0.186,,為排名第一位瑞士指數(1.455)的13%,,差距明顯。
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二次人力資源開發(fā),,是經濟減速之后值得重視的重要問題,。“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挑戰(zhàn)在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實現從勞動力驅動經濟到人力資本驅動經濟的轉變,,讓人力資本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經濟轉型必須贏得的挑戰(zhàn),。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也說,,經濟轉型的要義,是用可持續(xù)的效率驅動替代不可持續(xù)的規(guī)模擴張,�,!敖洕D型成功的關鍵是加速積累人力資本,在收入增長的基礎上加速人力資本積累,,是促成良性互動轉換的關鍵”,。
升級 投資教育和勞動力市場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力資本總量雖然大,,但人均人力資本卻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因此,當前政府加大對人力資本投資則顯得更加重要,,這尤其要體現在兩方面: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以提高勞動參與率,,改善勞動力市場現狀讓市場以更高的效率配置勞動力資源。
在教育領域,可以考慮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并繼續(xù)高校擴招,。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后發(fā)生的變化之一,就是支持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最主要的勞動力資源條件發(fā)生變化,。中國將從一個低技能,、低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充裕國家,變成一個高教育水平,、高技能勞動力充裕的國家,。怎樣適應這樣的轉變,需要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有根本性的深刻改革,,才能夠完成,。他認為,中國的人力資本在存量上并沒有優(yōu)勢,,“25歲到34歲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相比其他國家較低,。這也要求國家應繼續(xù)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包括基礎教育更加廣泛推廣,,甚至提升到12年。以及現在已經展開的高校擴招,,并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和目光的短淺而放緩腳步”,。
蔡昉認為,目前積極就業(yè)政策的內涵應有所改變,。在新形勢下,,就業(yè)崗位的創(chuàng)造不再是主要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就業(yè)矛盾,,即勞動者的技能無法適應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就業(yè)政策應該向以結構性失業(yè)為主攻方向的新就業(yè)政策轉變。由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到峰值,,現在是負增長,。在勞動力總量不可能增加的前提下,只能通過提高勞動力供給的來源,,即提高勞動參與率,,來提高勞動力供給。這就要繼續(xù)堅持目前高校擴招的政策,。因為通過高等教育,,勞動者的素質才能顯著提高;同時,,高等教育也能為高中教育提供激勵,。
在勞動力市場建設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配套建設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曹遠征表示,,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因為資本不再表現為貨幣資本,而是表現為人力資本,,這是城市化最核心的含義,。曹遠征說:“不是蓋多少房子,修多少地鐵,,這些固然重要,,但人力資本的提升是城市化的核心。人力資本提升是一整套制度建設,,教育,、醫(yī)療、文化這些軟的基礎設施都變得很重要,�,!�
“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通過改變投資領域,、方式和主體,,將之引導到有利于人力資本積累的動態(tài)調整路徑上去。符合這一要求的投資,,顯然應更多地分布在教育,、衛(wèi)生、醫(y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基礎設施領域,。”李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