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薦機構每個項目收費上千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收費通常只有保薦機構的零頭
三四個人忙上一兩年,,收成上千萬元,。什么行業(yè)這么賺錢?
答案是擁有保薦通道資源的券商投行。
一邊是苦盼上市的數以萬計的擬IPO企業(yè),一邊是監(jiān)管部門每年400家左右的發(fā)行計劃,在中間穿針引線的便是券商投行,。IPO名額越是緊缺,他們的作用就愈加重要,,券商投行人員的收入也越來越高,。
但與高收費相對的不一定是優(yōu)質服務。隨著保薦團隊工作越來越忙,,客戶的意見和埋怨也越來越多,。
不僅如此,擬上市及已上市公司頻發(fā)招股意向書或說明書造假事件,,這背后保薦團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小券商比大券商賣力
最近一段時間,有多名IPO企業(yè)高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達對保薦機構的怨言,。一家過會后已經“封卷”的IPO企業(yè)董秘告訴記者:“我們公司兩個簽字保薦代表都很忙,。我們的IPO資料剛封卷,他們就飛往其他地方忙另外的項目了,。有一次監(jiān)管部門臨時要詢問一個問題,,我們還得說盡好話叫保薦代表陪我們一起去解釋。現在如果臨時有些事情,,我們都不敢去麻煩他們,。”
還有一家剛剛掛牌上市的企業(yè)高管,,談起保薦機構也牢騷滿腹,。這位高管稱,那個全程負責的保薦代表自己不動手,,指揮下面幾個小年輕干活,。投行團隊工作人員經驗又不夠,最后招股說明書上95%以上的內容是企業(yè)自己完成的,。
另外有一家擬IPO企業(yè)董秘介紹,,保薦機構給該公司完成的招股意向書(上報材料)中,風險提示欄里內容幾乎照抄另一家服裝類上市公司的內容,,除了數據作了必要修改外,,甚至標點符號也沒換,。
記者發(fā)現,,上述IPO企業(yè)的怨言集中指向深圳幾家IPO數量最多的券商,。那些由中小券商完成的IPO企業(yè)普遍對保薦團隊較為認可。深圳一家新股公司高管介紹說,,該公司保薦機構是華中的一家小券商,,保薦代表能長時間呆在企業(yè),盡心盡力為企業(yè)服務,。唯一的擔心是保薦團隊缺乏經驗有時會讓企業(yè)走歪路,。
比拼IPO數量
投行客戶滿意度正在日趨下降,投行人員卻在喊著忙死了,,累壞了,。
按照證監(jiān)會相關規(guī)定,在深市,,每個保薦代表可以在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雙跑道運作,分別向證監(jiān)會發(fā)審委申報一個IPO項目,。部分優(yōu)秀的保薦代表同時運作兩個“在會”項目時,,還會有再融資項目,以及儲備項目,。同時操作多項目的保薦代表并不在少數,。平安證券保薦代表韓長風就是一個高產兒,在2010年共出現在6家新股公司的投行團隊中,。其中有三個項目韓長風是簽字保薦代表人,,另外三個項目是作為投行項目協(xié)助人出現。國信證券,、招商證券,、華泰聯(lián)合證券的保薦代表們也都會同時操作兩個或更多的IPO項目。
一位保薦代表對本報記者介紹:“每多簽一個項目,,僅簽字費就可以拿七八十萬元,。同時操作兩個以上的項目,才可以保證平均每年完成一個項目,�,!�
在投行人員看來,以前一個IPO項目投行團隊要跟三四年�,,F在的IPO項目即使算上輔導期,,平均耗時也在一年半左右,資質好的企業(yè)在一年內就可以走完IPO程序,。除項目主辦人外,,投行團隊通常和保薦代表一樣,同時操作兩個或兩個以上項目,。這樣在單個項目上投行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確實比以前要少得多,。
投行業(yè)務的快節(jié)奏不僅表現在保薦代表個人身上,,同樣體現在券商投行的相互競爭中。2010年,,平安證券依靠創(chuàng)業(yè)板通道,,完成的IPO項目數量一舉超過國信證券。這讓國信證券投行部極為緊張,,自去年四五月份起,,內部經常開反思會,號召員工向平安證券學習,。
低價入股客戶企業(yè)
在企業(yè)IPO旅途中占據要道的投行們,,尤其是大投行成了被“寵壞”的孩子。
投行的強勢體現在收費上,。同樣是IPO中介機構,,保薦機構每個項目收費都是上千萬,即使在中小板上,,投行收費幾千萬,、上億元的項目也不在少數。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的收費通常只有保薦機構的零頭,,多數收費在百萬元以下。
投行的強勢還體現在多個方面,。券商直投在IPO中大行其道便是一種,。華東一家上市公司董秘介紹:“上市前,有風投愿意15倍市盈率入股,,我們沒要,。保薦機構的直投部門只花了8倍市盈率來入股。沒辦法啊,,如果談崩了,,上市計劃又得延后一兩年。券商投行及其直投子公司就是上市門口的‘野蠻人’,�,!�
投行的強勢還體現在保薦代表人身上。有多家企業(yè)高管反映:“保薦代表人太牛,,必須好好伺候,,不是來干活幫忙的,而是請了尊‘神’,�,!北K]代表人常常年薪數百萬元,中小企業(yè)上市公司高管通常也只有三四十萬元年薪。常常會出現“保代只對企業(yè)老板客氣點,,對其他人常吆三喝四的”,。
保薦代表的“忙”和保薦代表的稀缺是分不開的。正因為稀缺,,部分中小券商“挖角”常會給保代開出百萬元“轉會費”。保代能力測試的低通過率造就了這種稀缺,。2010年的保薦代表人勝任能力考試,,可謂考倒了一大片中國投行精英——3183人報考,僅31人通過,,1.05%的通過率,。
對發(fā)行人情況不熟悉
“我明顯感覺到現在的保代對企業(yè)各風險點的掌握,和企業(yè)上上下下的熟悉度都比以前我們這批老投行人員要差,。投行團隊現在更多精力花在完成各種文件,、報表上,對于企業(yè)業(yè)務層面深層次的思考較少,�,!鄙钲谀惩缎幸幻驴偨浝斫榻B說,“無論是投行還是保代個人,,過于追求效率和速度,,其代價可能會是項目完成質量會下降。勝景山河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存貨未經盤點,,前五大客戶披露信息有誤,如果保薦代表和投行團隊工作能做得更細致一些,,怎么會出現這種失誤,。”
《上海證券報》援引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話稱,,很多保薦代表人對發(fā)行人情況不熟悉,,在發(fā)審會上出現兩個保薦代表人說法矛盾情況,或者在發(fā)審會表述與招股說明書不一致等情況,。
事實上,,監(jiān)管部門對于保薦代表的不盡責已開出多張罰單。去年八月,,招商證券保薦代表人周凱因在擔任桂林三金藥業(yè)首發(fā)項目的保薦代表人期間未充分勤勉盡責,,被監(jiān)管層處以12個月內不受理推薦的重罰。
去年11月,,有報道稱,,證監(jiān)會在這年已發(fā)出13起針對保薦機構與保薦代表人的處罰。
為了加大保薦代表的違規(guī)成本和處罰力度,,近日證監(jiān)會相關人士表示,,將重點關注歷史上被處罰過保薦人的項目,,實行差別化對待,對出現問題的機構和人員再報項目的審核進度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