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說,,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2.7萬億元,同比增加70.4%�,!笆晃濉逼陂g,,全國土地出讓總收入7萬多億元,。 無疑,,不管是2.7萬億元,還是7萬多億元,,都顯示各地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在“十一五”期間進入天量數(shù)字層級,,這么一筆收入可以堆成一座小金山了。那么,,它對我們的經(jīng)濟生活以及當下的有關改革意味著什么呢,? 從這個數(shù)字中,我們似乎可以讀出房地產(chǎn)調(diào)控的困境,、省以下政府財力分配的缺憾,、地方政府在GDP誘導下的追求,,甚至還有各級地方政府在現(xiàn)行體制下的那么點無奈。 從數(shù)字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間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的快速增長呼應了同期房地產(chǎn)市場的熱度。據(jù)公開數(shù)據(jù),,“十一五”期間,,各年土地出讓總價款分別為:2006年的7000億元,2007年的近1.3萬億元,,2008年的9600多億元,,2009年的1.59萬億元,2010年的2.7萬億元,。如果分解一下2010年的2.7萬億元可以發(fā)現(xiàn),,前三季度土地出讓收入平穩(wěn),大幅增長是在第四季度,。 從數(shù)字還可以看出,,地方財政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程度。2010年北京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353億元,,而同期北京市土地出讓金收入達到1636.72億元,,占北京市一般預算收入的70%左右。雖然按照地方財政收入科目劃分,,北京市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中不含土地出讓收入,,土地出讓收入應該在政府基金收入項目中,但是土地出讓收入這筆錢終歸政府支配,。換句話說,,如果手里少了這筆1600多億元的可支配收入,那么對北京市財政部門來說是不可想象的,。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中國大部分城市,。中國指數(shù)研究院的檢測顯示,去年12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同比增加50%,,達到18814.4億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 正是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財政資金中的地位之尊,,才有了一些地方領導請開發(fā)商吃飯的“反�,!爆F(xiàn)象:我們這里有幾塊地,你們選選看有沒有合適的,;也正是由于土地出讓收入的這種地位,,才有了地方政府在打壓房價上的曖昧態(tài)度。 公正地說,,地方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也有無奈之處,。由于目前地方稅體系尚需要完善,,在省以下財力分配上,從省到市再到縣,,呈現(xiàn)出越來越少的狀態(tài),。特別是市縣兩級,一般性預算收入除了解決“人吃馬喂”之外,,很難有多少余錢,。而許多省市區(qū)在這方面的體制創(chuàng)新上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于是市縣一級的地方官們?nèi)粝搿坝兴鳛椤�,,只好到處找錢,,于是土地出讓收入這塊肥肉便“在劫難逃”了。 但是,,如果說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全歸因于省以下財力分配體制的缺陷,,也并不真實。應該說,,地方政府的賣地沖動除了基本的財力依賴這個原因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比如在GDP情結(jié)支配下的投資饑渴,、徹底改變城市面貌的政績訴求等等,。 可見,高速增長的土地出讓金已經(jīng)成為多種體制弊端的集中表現(xiàn),。不解決高地價問題,,就難以解決高房價;不解決一些體制問題,,又難以解決高地價,。總之,,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高增長背后是一個連環(huán)套,,這個連環(huán)套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套住中國的房地產(chǎn)業(yè)。 就在本文落筆之際,,傳來重慶市將在3月份之前推出針對高檔商品房的房產(chǎn)稅的消息,,又聞上海市也將在近期推出房產(chǎn)稅試點。兩地的試點象征著中國房產(chǎn)稅改革實質(zhì)性的起步,。但從坊間流傳的兩地房產(chǎn)稅改革的版本來看,,還不足以使土地出讓金退出歷史舞臺,甚至可以說它們都有意無意繞過了土地出讓金,�,?陀^地說,兩地試點的重大意義并非體現(xiàn)在眼前的房地產(chǎn)調(diào)控,而是將中國地方稅體系的完善往前推動了一小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