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京報》報道,,作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安徽六安王漢墓堪比著名的馬王堆漢墓,,備受海內外關注,,高鐵項目建設也為保護區(qū)文物“讓道”。但時隔三年多,,耗費4000萬元繞道的高鐵早已通車,,而寄托各界厚望的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卻停滯不前,成了“爛尾”工程,。 高鐵都讓道,,為此多耗4000萬元的王漢墓原址保護成了“爛尾”工程,實在令人痛心,。今年3月,,文物保護工作移交給六安市后,“市里叫施工隊來修了水泥路面和護欄護坡,,現(xiàn)在聽說周圍土地沒有征好,,沒錢,就停工了,�,!苯Y果,不僅當初計劃修建的博物館成為畫餅,,而且大量珍貴文物仍浸泡在霉變的淤泥堆中不知歸處,。 連地都沒征好,豈止是沒錢的問題,!記者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工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三個:規(guī)劃欠缺、資金不足,、體制不順,。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地方政府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積極性不高,。 不是嗎?“閑時爭名人,,忙來毀故里”,。無論“爭名人”還是“毀故里”,,那可都是立竿見影的“GDP”,,是看得見的政績籌碼。而保護文物就不同了,。且不說類似王漢墓的文物大都不在“黃金地段”,,縱使在鬧市中心,與把它換成“地王”,,建成商品房相比,,這個賬,一些地方政府還是“算得來的”,。于是乎,,在眼前利益的驅動下,就不要科學發(fā)展觀了,,文物保護成了地方政府的“燙手山芋”,。 顯然,安徽省及六安市對于王漢墓保護成了“爛尾”工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文物保護不該成為地方政府的“燙手山芋”。希望安徽方面還是要站得高看得遠,,善始善終地把六安王漢墓保護好,。 當然,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事實證明,,保護好文物,僅靠地方政府的自覺往往不夠,,必須多管齊下,。一方面,應鼓勵地方政府開辟多種途徑對文物進行保護,,同時呼吁國家加大對文物保護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必須加大執(zhí)法力度,嚴格落實相關的問責制度,,讓那些對文物保護“態(tài)度曖昧”甚至毀壞文物者吃點“苦頭”,,以儆效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