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澆到根上,,鋼用到刃上,。這句話常被人提起。最近一周,,各地紛紛落實國家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大措施,,出臺了各自的“八條”或“十條”,其中就有這樣的話,。 比如,,在江蘇的3000億元政府性投資項目大單上,就鄭重地加了這樣的話: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確保新增投資用于符合規(guī)定投向和管理要求的項目,,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嚴防“兩高”(高污染,、高能耗)行業(yè)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這樣的提醒很有針對性,相信很多地方也有類似要求,。 4萬億元,,無疑是“好鋼”,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性投資,,真金白銀,,不打折扣。更重要的是,,這是兩年內的計劃,,不是“無固定期限合同”。 鋼雖好,,可它是有限的,。4萬億元,,固然是個大數字,對于克服當前的經濟困難,,提振信心的作用十分明顯,。不過,這一措施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那樣,,經濟形勢就會有根本性的扭轉。 那么,,什么是“刃”,?說白了,就是最急需的地方,,最能見成效的地方,。當然,有些項目未必能立竿見影,,但對于長遠發(fā)展有重大意義,,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這無疑也是“刃”,。 聽到一名基層干部說,他們當地有個鋼鐵項目,,因為環(huán)境污染,、技術水平等原因,遲遲拿不到“準生證”,�,!艾F在看來有戲了!”這樣想,,顯然誤讀了政府此番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的確,在政府主導的項目中,,有相當一塊用于重大產業(yè)建設,。但是,上馬哪些工業(yè)項目,,肯定要有所選擇,,不能因為政府要擴大內需,就降低產業(yè)門檻,。不符合產業(yè)發(fā)展方向的項目,,無論財政政策如何“積極”,貨幣政策如何“寬松”,,都不能給它們重生的機會,,否則就是倒退,。 化危為機,危中求機,,這樣的信心我們一定要有,,但是,危變成機是有條件的,。這里的“機”,,不是打擦邊球之機,不是搞模糊戰(zhàn)術之機,,不是放落后產業(yè)出籠之機,而恰恰是淘汰落后產業(yè)之機,,調整產業(yè)結構之機,,推動自主創(chuàng)新之機。千萬不能錯誤理解政府擴大內需政策,,否則可能重新回到過去那種大干快上式的,、粗放式的老路。 當然,,“刃”不僅僅是在工業(yè)項目方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這是“刃”,;推動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社會事業(yè)發(fā)展,,這是“刃”,;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民和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這也是“刃”……前幾天,,在蘇北一個村里采訪,鄉(xiāng)親們指著門前一條坑坑洼洼的泥濘小路說:“盼了多少年,,要修條水泥路,,現在看來有希望!”從4萬億元的大“蛋糕”中切出一塊,,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村發(fā)展,無疑也是用在“刃”上,。 花錢容易,,把錢花好不容易,把這么多錢花好更不容易,。能否用好4萬億元,,從大處說,,考驗各地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水平;從小處說,,也能看出地方政府眼光怎么樣,。把錢花對了地方,不僅能擺脫眼下的困難,,還能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化危為機,,此之謂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