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各地普遍出現了農產品價格持續(xù)性上漲的局面,,尤其是雜糧和蔬菜,被稱為“發(fā)高燒”,。輿論一般把便于儲存的雜糧,、辣椒、大蒜等價格的暴漲歸之于投機資金的炒作,,而將蔬菜價格幾乎翻倍的行情怪罪于天災,,即倒春寒導致蔬菜產量的下降。而事實上,,漲價的不僅是農產品,,水果、奶粉,、生活用紙等都已紛紛上漲,。 從供求關系看,,近年來收入不斷增長的農民開始放棄種菜,這持續(xù)的增加了商品蔬菜的需求,,而西南干旱,、東北低溫等部分地區(qū)氣候災害,,使得當地蔬菜供應減少,,也成為供需緊張的一個原因。與此同時,,由于城市高端需求膨脹,,迅速提高的雜糧、有機蔬菜等綠色食品消費吸引大量產業(yè)資本介入,,加之中國泛濫的流動性在產能過剩的條件下,,尋找任何可以投機炒作的機會,農產品產業(yè)化程度加深,。中國傳統(tǒng)的農產品供需格局被打破,,農民進入需求端,高端需求暴增以及供給方的產業(yè)化意味著農產品領域面臨結構性巨變,。 但是,,這些理由無法解釋蔬菜在短期內普遍的大幅的上漲現象。我們認為,,真正推動蔬菜價格上漲的是成本提高,,這包括化肥、農藥等生產成本,,也包括運輸,、儲藏成本,更重要的是,,因為全國性的地產價格上漲,,帶動了人工成本、攤販攤位費用與房租價格的上漲,,是一系列價格因素的綜合體現,。以人工為例,第一季度,,中國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達到1.04,,即每100個求職者有104個空缺崗位可供選擇,各地只能提高工資以解決“民工荒”,。據統(tǒng)計,,今年以來,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東等地陸續(xù)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過2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透露,,今年還將有20個省份計劃調整工資標準,。生活成本提高推動工資上漲,而提高工資無疑也繼續(xù)加大通脹壓力,。 在中國的CPI統(tǒng)計中,,33%的權重是食品,而在食品類商品中,,豬肉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由于在過去幾年政府以高額補貼鼓勵養(yǎng)豬,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生豬存欄超出正常存欄2100萬頭,,過剩導致了豬肉在過去幾個月持續(xù)陰跌,因此,,CPI看上去較為溫和,,顯然與生活實際不符。然而,,下半年中國CPI可能承壓,,因為養(yǎng)豬業(yè)持續(xù)虧損可能逼迫養(yǎng)殖戶提前出欄,使得下半年或現豬肉短缺現象,。再加上西南大旱以及東北,、華北低溫天氣,今年稻米,、小麥(資訊,行情)產量或受影響,。中國社科院曾預測,2010年糧食生產價格上漲率可能超過5%,,進而帶動農產品價格總體上漲4%,。 供需關系、耕地減少,、氣候因素,、商業(yè)化程度,尤其是實施調整收入結構的戰(zhàn)略等因素,,促使中國農產品價格面臨重估,。目前的成本推動型價格爆發(fā),,主要與中國流動性過剩有關,而不可能歸之于輸入性因素,。中國為應對危機而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導致截至3月底M2余額高達6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2.5%,,高于GDP增速10.6%,,從歷史經驗看,這種泛濫的流動性會形成通脹,。 因此,,去年以來,資金恐慌性的涌入了樓市避險,,釀成泡沫。但是,,隨著打壓地產,、股市大跌,流動性開始向各種可炒作的商品和資產轉移,,與工資,、農產品價格上漲以及資源價格改革一起,構成通脹漩渦,。我們認為,,只有釜底抽薪式的緊縮貨幣才能防止未來通脹風險,而不是寄望于產能過剩的理由,、CPI數據的溫和來制造物價穩(wěn)定的幻覺,,因為對通脹的漠視就是鼓勵恐慌,制造更大的價格混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