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4-08 作者:馮海寧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
|
|
在福州市一些公墓陵園,,一塊墓地動輒售價數萬元,,地段佳、風水好的墓地則被以“天價”炒賣,,有的炒至同地段房價3倍左右,。在深圳,不僅有價格高達200萬元,、面積為78平方米的陰宅“樓王”,,而且還有“經濟適用墓”。 房地產市場有天價樓王,,墓地市場有天價墓地,;房地產市場有經濟適用房,墓地市場有經濟適用墓,。而且,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連炒作手法都驚奇地相似:房地產開發(fā)商喜歡借助CBD炒作各種概念,,墓地開發(fā)商同樣擅長此類炒作,比如“地下CBD”,、“人生后花園”等,。同時,與過去幾年相比,,墓地價與房價都呈現出快速上漲的牛市行情,,輿論也習慣于對比兩者之間的價格。
“墓市”與“房市”,,兩個本不相同的行業(yè),,今天何以如此驚人的相象呢?我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墓市”與“房市”提供的產品,,都屬于民生必需品。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必需品如今都成了奢侈品,,不少人“住不起”也“死不起”。如果說一些天價房拉高了整體房價,,無疑,,豪華墓地也拉高了墓地市場價格,。而天價房與豪華墓地都是監(jiān)管缺位的體現。
其次是“墓市”與“房市”可以說都與土地資源有密切關系,。由于土地是稀缺性資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加之有關部門對土地缺乏科學管理,,就導致了炒房炒地炒墓之風長時間盛行,。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有關部門對土地進行合理規(guī)劃,、及時充足供應,,無論是房地產開發(fā)商還是墓地開發(fā)商,都少了炒作的素材,。 再者,,墓地價格與住房價格高企的背后,一些地方政府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眾所周知,,土地財政占了不少地方財政收入的七成,土地財政思維直接影響著房價,。同樣,,墓地價格高漲,也與一些地方殯葬主管部門的利益相關聯,。 第四,,“墓市”與“房市”都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價格壟斷。有墓地經營者坦言:由于公墓具有一定的壟斷性質熏各家墓地就形成了價格聯盟熏共同把墓地市場價格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線上熏從中牟取高額利潤,。在房地產市場,,看似存在競爭,但房子,、土地,、資金絕大多數集中在大開發(fā)商的手中,形成事實上的價格壟斷,,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了“開發(fā)商不降價聯盟”,。 第五,,政府保障品的缺位。上面說過,,房子和墓地都屬于民生必需品,,既然如此,當市場不能為民眾提供合適的必需品時,,政府就應該及時提供保障品,。然而,,在房價高漲的背后,我們看到了保障性住房的巨大欠賬,;在墓地價格飛漲的背后,,我們也看到了經濟型墓地的稀缺。雖然說,,目前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在不斷增加供應量,但供需矛盾依然很大,。雖然“經濟適用墓”已出現,,但數量很少,更多的地方還沒有這個新鮮的產品,。 而且,,天價房與豪華墓地的存在,也與政府缺少科學引導有關,。墓地價格之所以不斷上漲,,與一些人看重“風水寶地”的觀念有一定關系。在房地產市場,,人們之所以重買房而不重租房,,也與傳統的觀念有關。如果有關部門積極引導“墓市”與“房市”的消費觀念,,需求減少了,,天價房與豪華墓地自然就沒有存在的市場。 在我看來,,天價房與豪華墓地的存在,既是市場病態(tài)的體現,,更是政府監(jiān)管缺位的結果,。有關方面需要正視這些問題,及時進行反思,。只有讓人們“住得起”也“死得起”,,才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以及住房文明和殯葬文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