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01-29 李寶元(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來源:新京報 |
|
|
遼寧省利用長期貸款置換了省屬37所高校63.5億元短期貸款,僅僅使原來商業(yè)性短期貸款的巨額債務壓力,,“轉換”為國家政策性銀行長期貸款的潛在風險,,遠沒有觸及巨額債務產生的體制根源,對此不能盲目樂觀,。 據報道,遼寧省在全國率先探索解決高校債務問題的途徑,,日前已與國家開發(fā)銀行達成合作協議,,利用長期貸款置換了省屬37所高校63.5億元短期貸款,貸款期限15年,,還本寬限期3年,,利率全程下浮10%;還本寬限期3年等于遼寧提前3年全部化解了63.5億元債務,,開行貸款利率全程下浮10%等于讓利于高校7.5億元,。 這一舉措,對“緩解高校償債的階段性壓力”很有好處,,但一些實質問題依然存在,,至于“使高校擺脫了沉重的債務負擔,成為全國惟一解決高校債務的省份”,,也似乎過于樂觀,。 應該承認,高校債務的形成,,有歷史進程中的特殊情況,,也可以說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fā)展必須付出的“成本”,。對此,國家開發(fā)銀行向教育等社會發(fā)展瓶頸領域提供資金支持,,也是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而當地政府作為其所屬高校的“舉辦者”,出面協調并與有關方面合作幫助解決問題,,也很正常,。 但是,關鍵在于:目前中國大學面臨的債務問題,,表面上是金融風險問題,,其實背后是復雜的體制困境。這種“金融置換”通過技術性操作手法,,只是“暫時”緩解了高校償債的“階段性壓力”,,其本身并沒有“化解”而僅是“轉換”了風險。即:使原來商業(yè)性短期貸款的巨額債務壓力,,“轉換”為國家政策性銀行長期貸款的潛在風險,,遠沒有觸及巨額債務產生的體制根源。 由于國情和體制原因,,中外大學在“籌錢”搞基本建設的具體運作機制上,,有很大差異。國外大學體制,,大多是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自然長成的,,是包括私立名牌大學、社區(qū)學院,、公立大學等在內的多元化自治辦學體制,,它們在大學基本建設籌資方面有很強的自我約束、多元制衡機制,。 而中國一些大學目前面臨的2500億元債務問題,,則是在大學自主辦學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由行政性擴招,、教學評估等多元因素耦合作用引致的,。 “歷史地”看,目前大學面臨的債務危機是1999年以來大規(guī)模擴招導致的,;但如果“辯證地”看,,這與擴招“發(fā)展”本身沒有必然聯系,擴招之所以能夠引發(fā)債務危機,,根源在大學體制具有特殊性,。為什么一些大學在規(guī)模擴張上,都在爭先恐后提規(guī)格,、換大牌,,不遺余力地爭生源,、上專業(yè),建設“大學城”,、比“硬件”,,而不太關心教學質量有沒有保障?原因就在于這里面只有利益,,而缺少責任和對等的風險,。 如果沒有真正的經濟核算,便談不上嚴格的預算約束,,成本或費用可以隨便分攤和轉嫁到教育消費者頭上,。因此,大學債務和潛在風險可以無限累積,,甚至人為擴大,。這恰恰是高校債務黑洞之所在。遼寧省屬高校近年來在持續(xù)擴招的背景下,,完成擴容改造任務累計投資180億元,,同樣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在黑洞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的情況下,,只靠一個簡單的貸款置換合作項目,,力圖“成為全國惟一解決高校債務的省份”,有些過于樂觀,。 其實,,如果只注重短期“輸血”或“換血”,不從根本上解決“止血”問題,,把精力放在短期應急性事務上,,諸如加大財政投入,爭取銀行方面的支持,,把短期銀行貸款轉變?yōu)殚L期貸款等,只能緩解問題于一時,,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