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傍晚,廣州市民韓女士乘南方航空公司航班從上海返回廣州后發(fā)現,,其辦理托運的一箱重約20多公斤,、價值約4000元的陽澄湖大閘蟹不翼而飛,。航空公司方面第二天告訴韓女士,,暫未找回托運物品,擬于21天后按每公斤50元進行賠付,。(10月23日《廣州日報》)
照理
,乘客系正常購票登機并辦理了行李托運手續(xù),,與航空公司一方就形成了一個合同,。航空公司將旅客的行李弄丟,理所當然應照價賠償,。但據稱,,上述賠償標準符合民航管理法及相關條例。如此說來,,旅客就只能當冤大頭了:不論你丟了多寶貴的東西,,航空公司依然只按重量實行限額賠償。又據說,,這也是“國際慣例”。
就本質而言,運輸部門和旅客之間是商家和消費者的關系,,但在我國,,航空、鐵路和郵電等部門都屬于壟斷行業(yè),,我國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這些領域有時似乎是無效的,。也就是說,當消費者與此類壟斷行業(yè)的經營機構發(fā)生糾紛時,,這些機構往往只按照自身行業(yè)標準行事,,對消費者更有利的國法居然可以置之不理。這實在很不合理,。
如上賠償方式,與旅客的實際經濟損失相差懸殊,,少則幾倍,,多則幾十倍,明顯有失公平與合理性,。奇怪的是民航的什么規(guī)定都能經常改,,其機票更“隨行就市”,但這個標準卻幾十年來一直“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究其原因,,大家肯定都心知肚明。
但時代的進步已經不可以道里計,,機場變闊氣了,,飛機變先進了,,空姐也漂亮多了,“鐵老大”早已認清這變局,,撞死一個人300元是再交不了差了——我們的民航部門是不是也該放下架子,,“與時俱進”一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