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商匯豐銀行大樓 |
 |
聚有30余家外資銀行的老上海外灘。 | 翻開過去的一些銀行史論著,,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學者們在分析近代上海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如何成為中國乃至遠東金融中心的原因時,往往多從華資銀行業(yè)方面入手,。其實,,除了華資銀行外,外資銀行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同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有些作用是華資銀行根本無法替代的,。在中國業(yè)已加入世貿組織并把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作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今日,重新拾起這個老話題,,應該有一番新的認識,。
30余家外資銀行搶灘老上海外灘
高樓大廈林立的上海外灘,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外資進入的一個縮影,,在這塊彈丸之地上幾乎集中了上海所有的外資銀行,,故而當時將外資銀行稱作“外灘銀行”。 外資銀行很早就進入了上海,與此相比,,華資銀行的產生則整整晚了半個世紀,。鴉片戰(zhàn)爭后,依據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等五個東南沿海城市被辟為通商口岸,。上海開埠后的第四年即1847年,英商麗如銀行率先搶灘上海,。在隨后的70多年中,,以英國資本為主導,包括法國,、德國,、日本、俄國,、美國等國資本在內的30余家銀行陸續(xù)在上海登陸(詳見外商銀行進入上海外灘時間表)。 這些銀行主要集中在從延安東路外灘到北京東路外灘,,形成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各銀行為了顯示資本的雄厚,都在建筑外觀上追求各自獨特的風格,,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中西合璧式等等,。 由于外灘附近匯集了各國頗具實力的銀行,比如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美國華旗銀行等,使外灘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華爾街”,。
上海被譽為近代“遠東金融中心”
一個城市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條件之一,,是有一批外資銀行的設立。近代上海在不長的時期內聚集了眾多的外資銀行,,其中有部分還是國際著名的大銀行,,它們充分利用上海相對寬松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廣泛開展各種經營活動,,業(yè)務成長十分迅速,對推動上海成為遠東金融中心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滬外資銀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
引進了大量的境外資金。進入上海的外資銀行中,有不少是一些實力雄厚的大銀行,,它們的股東多為資力殷實的財團,,而眾多的客戶中更不乏各類投資廣泛的大公司。按照一般規(guī)律,,大銀行對它所聯(lián)系的資金具有一種較強的“粘著性”,,隨著這些銀行進入上海,同時也會帶動一批外國財團和大公司進駐上海,,成為上海吸引外國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據粗略統(tǒng)計,從1914年到1936年,,各國在中國的投資總額達到42.8億美元,,其中約有1/3是投放在上海的。這些外資的投向絕大多數是工商企業(yè),,彌補了中國發(fā)展資金的嚴重不足,。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如此大量的外國投資,,大約有80%是由外資銀行牽頭引進的,。
第二,
推動了金融機構的產生與發(fā)展,。外資銀行進入上海,,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示范效應,直接刺激了華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產生,。1897年誕生的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就設在外灘,,此后上海陸續(xù)設立的華資銀行大都集中在外灘附近,便于開展業(yè)務,。外資銀行采用了一套現(xiàn)代金融管理體制和競爭機制,,如人員的選用和培訓、各種信息的收集和應用,、信用工具的發(fā)明和推廣等一系列有效的經營管理辦法,,對華資銀行既產生一種借鑒作用,更造成一種競爭壓力,,從而促使華資銀行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努力經營,銳意進取,,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由此一來,因外資銀行的進入而在上海形成了良好的國際競爭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不斷喚起中國人的競爭意識,,并使更多的人有機會親自與外資銀行接觸,,在實踐中增長了自己的才干。通觀近代上海的華資銀行,,多數都有一批通過此種途徑培養(yǎng)出來的業(yè)務能手和國際金融專家,,對上海成為遠東金融中心不無幫助。 第三,,
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fā)育成長,。凡是已經成型的金融中心都有比較成熟的金融市場。近代上海的金融市場自成體系,,獨具特色,。其中與國際金融活動密切相連的有外匯市場、標金市場和大條市場,。上海的外匯市場是隨著對外貿易的繁榮逐步發(fā)展起來的,,鼎盛時全市從事國際進出口貿易的洋行多達1000余家,其中約70%至80%是外資企業(yè),。它們經營的進出口業(yè)務量約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量的1/3,,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外匯需求,而外資銀行幾乎包攬了所有洋行大宗流動資金的供給,,成為外匯市場的實際操縱者,。同時,各國在滬銀行均各自經營對本國的匯兌,,并兼營對本國以外的匯兌,,因而得以壟斷上海的國際匯兌業(yè)務,。在所有外資銀行中,,以英商匯豐銀行最為突出,它經手買賣的外匯總額,,經常占到上海外匯市場成交額的60%至70%,。當時上海外匯市場的匯率每日由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掛牌,成為了中國實際上的匯率,。 此外,,上海的外匯市場還與標金市場、大條市場結合起來,,通過相互之間的“套做”而形成多角匯兌關系,,使上海的外匯市場進一步與倫敦、紐約,、東京等地的金融市場緊密聯(lián)系起來,,成為國際資金流動的重要場所�,?傊�,,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上海外匯市場不僅成為中國的國際匯兌中心,,即使在國外市場上也有相當的勢力,而這種格局的形成是因為外資銀行在其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值得汲取的教訓
但是,近代外資銀行進入上海也產生了不少弊端,,遭到國人的詬病和唾棄,。外資銀行不受中國法律的制約,不接受中國政府的監(jiān)督檢查,。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銀行的經營目的大都發(fā)生了一個轉軌,,從創(chuàng)辦之初的純營業(yè)性逐漸趨向政治性,成為各所在國在中國政治經濟利益的代表,,對中國均造成過一定的危害,。如1870年麥加利銀行為了適應英國對華貿易的需要,率先借口享有“治外法權”,,不經清政府批準,,擅自非法在華發(fā)行紙幣,為外資銀行在華發(fā)行紙幣之嚆矢,。此舉不僅侵犯了中國的貨幣發(fā)行權,,而且攪亂了中國的金融市場,阻礙了中國幣制統(tǒng)一的進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對現(xiàn)實有著較強的借鑒意義,。目前上海正在通過各種努力,,爭取早日成為區(qū)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凡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不僅有大批外國銀行進入,,而且進入后還得逐步讓其經營本幣業(yè)務,,擴大經營范圍。這既是上海建設金融中心必須面對的課題,,同時也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應該承擔的義務,。自1991年上海作為金融對外開放的試點城市,陸續(xù)引進外資金融機構開展業(yè)務以來,,在滬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業(yè)務規(guī)模和產品種類都獲得了長足發(fā)展,均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為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今后的路還很長,我們一方面要繼續(xù)加強與完善對外資銀行的監(jiān)督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在已經加入世貿組織的環(huán)境下,,根據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原則,,在更多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同時,給予其與國內銀行同等的待遇,,使兩者的服務對象和業(yè)務范圍完全趨于一致,。惟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出外資銀行在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應有作用,。
(作者為上海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