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最后的喬丹》 作者:邁克爾·萊希(美)
出版社:遠東出版社 時間:2007年4月
帶領(lǐng)公牛隊贏得6次總冠軍,,在“夢之隊”中贏得兩枚奧運金牌,,10次奪得賽季最佳得分手稱號,5次當選NBA最有價值球員,,他擁有全世界最瘋狂的球迷,,他是籃球場上無所不能的“神”,是“腳穿球鞋的基督”……這就是NBA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飛人”喬丹,。以往有關(guān)“飛人”的傳記,似乎都充斥著永遠不敗的承諾和事實,。
而在這本《最后的喬丹》中,,我們卻看到完全不同的喬丹�,!帮w人”走出神話般的幻境,,蛻下偶像的霓裳,亦步亦趨地進入偶像之黃昏,。
傳記的作者邁克爾·萊希在喬丹第二次回歸開始之前,,作為《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跟蹤采訪喬丹,時間長達一個賽季再加上第二個賽季的絕大部分時間。與多數(shù)傳記不同,,此書沒有提及傳記主人公的童年,、家庭以及編年體式的成長經(jīng)歷。萊希通篇筆墨集中在喬丹第二次復(fù)出以及最終告別籃球賽場這一時段,,而從輝煌走向頹勢,,在矛盾與逆境中,恐怕正顯出人物本色,,至少不失為洞觀喬丹其人的一個重要視角,。全書洋洋40余萬字,以日記體的筆觸,,細膩而客觀地對喬丹進行了全角度描摹,。
傳記中的喬丹未免傲慢而霸氣十足,他往往回避或不肯直面失敗的現(xiàn)實,,他把自己的屢屢失利轉(zhuǎn)嫁給教練,、隊友;當然,,他也終歸“明白自己已經(jīng)老了,,他想不動聲色地泰然處之。但他不喜歡由別人來告訴他,,什么是他不能做的……”,;他于是義無反顧地想要知道自己的底線。行文中還提到喬丹的嗜賭和偏執(zhí)的固持己見……有評論認為,,萊希以一己之見,,通過此書貶損眾人心目中的英雄,甚至認為他有泄私憤之嫌,。
不管萊希落筆之處是否略顯尖刻,,事實只是,,“神”一般的喬丹在書中流露出常人般的脆弱與無助,,跨越時空國界,如你,、如我,。
傳記結(jié)尾處有這樣一段話:“在一場少年籃球賽中,他出現(xiàn)在豪華包廂內(nèi),,比賽暫停時,,記者的鏡頭和人們的目光紛紛轉(zhuǎn)向他,他報以微笑,。沒有人沖向他,,也沒有人高喊他的名字。比賽繼續(xù)進行,,人們的目光隨之轉(zhuǎn)向場上的年輕的球員,,他們才是那一刻的明星,。”
如果說喬丹曾經(jīng)的輝煌打造了現(xiàn)世神話,,那么萊希的筆無疑以醫(yī)生手術(shù)刀似的冷峻,,解剖著神靈的圣體,讓人們洞見其凡人一般的血肉之軀,。
不管萊希的本意為何,,這本書確實是從社會文化的大視角對“喬丹時代”或“喬丹現(xiàn)象”進行了解讀。喬丹是一個標本,,是“我們塑造了喬丹”,,狹義言之,是媒介將喬丹神化,;事實上,,美國那段時期的文化環(huán)境都應(yīng)對此負責。
在傳記的尾聲,,萊希說,,“在體育領(lǐng)域內(nèi)外,我們的文化渴望英雄,。如果我們沒有英雄,,也就意味著我們‘不知道我們能走多遠’……但是,不要冒著失真的危險將體育偶像視若神明,�,!边@被部分評論界認為是對籃球之神有詆毀之嫌的傳記,于此處莫不是為邁克爾·喬丹做出客觀而誠懇的辯護,。自然,,貫穿于通篇的這一創(chuàng)作思想,無疑在提醒人們,,要時刻對過往或我們身處其中的文化環(huán)境進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