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颶風侵襲美國前后,,在短短的幾天內,,國際油價從每桶120.43美元跌到每桶110美元,再度用現(xiàn)實演繹了“任何預測油價的試圖都是愚蠢的”這一名言,。
其實,,進入21世紀后,,油價大幅波動已經成為一個常態(tài)。之所以今年來人們對油價關注度如此之高,,是因為年初油價已經突破了每桶100美元這一“心理關口”,,到7月甚至迫近了每桶150美元這一前所未有的高點。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當今油價,?“高油價時代”對我們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蓋因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問題的角度各異。
“油價波動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結果,。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高油價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經濟快速增長的一種外在反映。油價上漲對不同群體影響不一,,但就全球而言,它是提效節(jié)能最有效的動力,�,!爆F(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經濟所副所長趙宏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他認為,,高油價是種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我們不僅僅要看到它帶來的負面沖擊,也應該看到其中蘊涵著的許多中性,、甚至正面的效應,。
高油價與經濟的共生關系
對于油價波動的原因,在各種論著和報道中多有論及,。最主要的成因無非有幾點:其一,,石油供給的增長趕不上需求的增長,雖然目前來看還沒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狀況,;其二,,局部沖突、戰(zhàn)爭,、自然災害以及勞資糾紛等突發(fā)情況對產油基礎設施的影響,;其三,,地緣政治的影響;其四,,石油市場金融化后,,投機炒作行為的放大效應等。
無論如何,,油價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之后,,有關“誰是高油價的罪魁禍首”、“高油價將導致世界經濟衰退”等問題的爭論不絕于耳,。高油價一時間成了“洪水猛獸”,。西方國家將高油價歸咎于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崛起所帶來的巨大能源需求,以及產油國拒絕大幅增加石油產量,,而后者則更多地認為進行大規(guī)模投機炒作的西方國家金融投資公司和資本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趙宏圖認為,高油價之所以成為一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引發(fā)了人們對通貨膨脹壓力,、經濟衰退乃至經濟危機的擔心。這種影響來自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
當時阿以戰(zhàn)爭引發(fā)石油危機,,長達3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黃金期結束。時間和現(xiàn)象上的巧合,,使許多人習慣性地認為,,油價大幅上升,就會導致經濟衰退乃至經濟危機,。
趙宏圖認為,,實際上,高油價與世界經濟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油價上漲是伴隨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出現(xiàn)的必然現(xiàn)象和結果,,當然反過來也對世界經濟產生負面作用。我們與其說高油價將導致世界經濟衰退,,倒不如說油價的漲落,,是世界經濟自身周期性變化的一種反映與表象,高油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世界經濟處于繁榮期,。
他認為,,高油價更多時候體現(xiàn)的是全球總體增長前提下的一種財富再分配。在石油消費國承擔更多的進口成本和通脹壓力的同時,,產油國和國際投機資本大規(guī)模贏利,。資源輸出國境況的巨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世界投資和貿易的增長。在過去10年中,世界貿易增長率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的兩倍,。
高油價影響的“另類”視角
趙宏圖認為,,不能因為高油價的負面沖擊,便忽略了它給世界帶來的一些積極變革,。如果從全球公共利益特別是環(huán)境保護的視角看,,在市場干預較少的前提下,高油價將極大地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yōu)化和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后,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開始調整能源政策,,加強需求管理,,把節(jié)制消費、發(fā)展替代能源放在首位,,同時注重高科技,、低能耗產業(yè)的發(fā)展。
總體來看,,世界主要工業(yè)化國家的產業(yè)結構在兩次石油危機后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單位產值能耗和能源支出占GDP總量的比重顯著下降,對高油價的承受力大大增強,。以美國為例,,1981年美國石油支出占其GDP的8%,而目前只占到3.5%,;1975年日本石油火力發(fā)電占其能源的62%,,現(xiàn)在只有大約8%。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可再生能源法”,、“可持續(xù)能源戰(zhàn)略”相繼出臺。我國于2005年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之后,,目前正加緊制訂國家能源法。雖然各國的能源戰(zhàn)略調整措施不一致,,但總體都把重點放在加強需求管理層面,,著力提高能源效率,推動能源節(jié)約等,。
高油價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普通民眾的消費觀念與方式,,使人們的消費習慣出現(xiàn)“結構調整”,催生出諸多綠色出行節(jié)能方式,。比如美國人開始盡量減少駕車出行,,據統(tǒng)計,2008年5月,美國人駕車里程比上年同期減少100多億英里,。福特公司,、通用汽車公司也大量減少卡車和SUV的產量。
歐洲,、日本有更多的人開始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來節(jié)約開支,。記者的幾位英國朋友早在年初就賣掉了家里多余的汽車,每天改乘地鐵上下班,。一位叫克里斯的朋友說,,他改用公共交通后,每個月節(jié)省了上千英鎊的花銷,。
因此,,如果油價仍然居高不下,必然的結果就是人們不得不尋找更有效的應對措施,,世界經濟結構再次出現(xiàn)重大調整和提升,,人類改善生存環(huán)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zhàn)的能力也將大大提高。
中國應更理性地面對批評
趙宏圖認為,,中國是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國際油價上漲不可避免地導致國家石油進口支出大幅增加,通貨膨脹壓力上升,。一般認為,,中國仍處于粗放型增長階段,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依賴較重,,因此受到的影響更大,。
當前高油價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伴隨食品等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增大,,政府宏觀調控難度增加,;國內石油市場和價格改革面臨的阻力更大,燃油稅等措施的出臺更加困難,;由于市場和價格機制問題,,近年來油荒發(fā)生的頻率較高。
他認為,,較低的國內汽油價格雖然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控制通貨膨脹,但從長遠來講不利于提效節(jié)能,,會進一步加劇能源供需矛盾,,加大環(huán)境問題;國際上,,高油價使中國面臨的壓力和指責進一步增加,,特別是在減少國內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和補貼,、承擔更多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
不過,,他表示,,綜合來看,高油價對中國的影響至今仍在可控制的范圍內,。石油進口支出的大幅增加并不影響中國國際收支平穩(wěn),。中國外匯儲備、對外貿易順差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也都出現(xiàn)了大幅度增長,。繼2006年中國以10663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大的國家后,,又于2008年進一步增至約1.9萬億美元。
他認為,,目前沒有數據顯示伴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顯著減慢。而且,,油價上漲也為中國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低碳經濟、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了契機,。
他認為,,有鑒于此,中國有理由自信從容地應對高油價,,更加理性地看待國內外相關評論以及批評,。
首先,對于國際輿論中“中國需求導致油價上漲”等說法不宜過于敏感,。一方面,,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動能源需求和進口增長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同樣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其次,“中國是高油價受害者”的心態(tài)宜有所調整,。近年來,,“油價陰謀論”在國內頗為流行,其核心觀點是一些國家試圖以高油價遏制中國的經濟增長,。
他認為,,在目前石油市場和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的形勢下,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越來越復雜,,僅靠一個或幾個國家不可能實現(xiàn)控制國際油價的目標。即使美國眾多跨國石油公司和投資公司在油價波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有所謂陰謀的話,,其中更多的恐怕是投資賺錢的“陰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走勢僅僅因為油價漲落就輕易發(fā)生逆轉,,本身就說明其經濟增長動力與后勁不足,,是一種不可持續(xù)的增長。
第三,,近年來,,有關“中國應該積極爭取國際石油定價權”的說法引起了許多關注。事實上,,一個國家定價權是與其整體實力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與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動作和管理能力密切相關。
中國在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中常常處于被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自身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在目前條件下,,與其談論通過團購去“爭”話語權,,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國內能源和資源市場,提高中國企業(yè)在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力上,。市場競爭力提高了,,對價格的影響力自然也會提升。
最后,,在應對油價上漲問題上應該著眼于長遠和全局,。從長遠看,推動能源價格市場化進程應該是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有效措施,。中國應該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完善市場規(guī)則,、如何發(fā)展新能源等問題上。
本報北京9月7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