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包括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在內的3位科學家。 有“光纖之父”之稱的高錕,,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和學術背景?又是如何在光學通訊上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成就,?本報記者帶你走近這位“科學巨人”的傳奇人生。 40多年前,,電腦普及率仍然不高,,電話也多靠銅線連接,人們想知道海那邊發(fā)生的事情,,還有不少“時間差”,。那時,年僅33歲的高錕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當工程師,,已提出“光通訊”基礎理論,。他自信地宣稱,“將來全世界都會用光纖”,,外界對此半信半疑,。 40年后,遍布世界,、總長度已超過10億公里,、足以環(huán)繞地球赤道2.5萬次的光纜,成為互聯(lián)網大容量,、高速度進行遠距離信息傳遞的基礎,,“海的那邊”的情況得以即時生動地呈現(xiàn)眼前,,世界因此拉近距離,,高錕的預言已成真。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3名科學家分享殊榮,高錕排名首位,。
港人之光 全城祝賀
“香港能夠有一位如此出類拔萃人物,,是我們的無比驕傲”
有“光纖之父”之稱的高錕,1933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時期隨家庭南遷香港,,完成中學學業(yè),其后留學英國,,專攻電子工程,,成為該領域世界知名專家,。1970年,他學成歸來,,為香港中文大學籌建工程學院,,并于1987年至1996年間擔任中大校長。 喜訊公布后,,香港全城歡騰,,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高錕”,、“光纖”已成為新浪香港網站熱門搜索的前兩名,。 特首曾蔭權更在第一時間祝賀:“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我和香港市民衷心祝賀高錕教授獲此殊榮,。高教授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亦是一位謙謙君子和有承擔的教育家。香港能夠有一位如此出類拔萃人物,,是我們的無比驕傲,。” 香港中文大學老師和學生難掩激動心情,,10月7日,,中大師生在校園內舉辦“高錕教授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慶祝會”。眾人高舉諾貝爾獎獎牌模型和“祝賀”標語,,舉杯共慶前任校長獲此殊榮,。物理學系主任林海青稱,國際上很多頂尖學者雖為華人身份,,但多在國外工作和生活,,高錕可謂是首位獲得世界級科研榮譽、同時在中國做貢獻的“本土”華人,,是中大,、全港、全國以至所有華人的驕傲,。
高錕的學生,、長期研究光纖技術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念坤則形容,這個獎遲了20年:“因為1988年以后,,全球海底電纜都以光纖鋪設,。” 身居美國加州的高錕,,雖然年初已證實患有老年癡呆癥,,但獲悉自己獲獎也非常高興,說了一句“哦,?是給我的,?太好了,!”在稍后的文字回應中,高錕說:“我對于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40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fā)展及進步;亦有賴光纖的出現(xiàn),,這個喜訊已于瞬間傳到千里,。” 猶如車輪的發(fā)明大大促進了交通運輸,,光纖雖細如發(fā)絲,,卻改變了我們的世界。無論何時,,這份榮譽高錕教授實至名歸,。
“科學巨人” 一路前行
“令文字、音樂,、影像和影片在一瞬間傳到世界各地”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已經發(fā)明了可以傳導光線的光纖,用于內窺鏡等工具,,也曾經設想用光線傳遞訊息,,但由于光線在傳輸過程中損耗率過高,難以實現(xiàn),。1957年,,高錕獲得英國倫敦大學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學學位,進入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工作,,決心要攻克這個難關,。 在詳細研究了玻璃介質的傳輸損耗后,高錕于1966年發(fā)表了題為《用于光頻的介質纖維表面波導》,,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光纖在通訊應用方面的基本原理——制造光纖的玻璃純度是減低光能損耗的關鍵,,而熔煉石英正是可以制造高純度玻璃的材質。 在他的努力推動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條1公里長的光纖問世,,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tǒng)也在1981年啟用,。短短幾十年間,光纖網絡已遍布全球,,并以每小時增加數千公里的速度擴展,,極大地促進了互聯(lián)網等通訊技術的發(fā)展,。 10月6日,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時,,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如此形容高錕在光學通訊上取得的開創(chuàng)性成就:“令文字,、音樂、影像和影片在一瞬間傳到世界各地”,。 得知高錕獲諾貝爾獎后,,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激動地說:“作為香港之子,也是舉世知名的‘光纖之父’,,高錕教授是真正的科學巨人,。他的偉大發(fā)明,標志著通訊革命的晨曦,。光纖,,改變了全球通訊的面貌�,!�
謙謙君子 大師風范
被學生誤以為是“同窗”的系主任
高錕在同事,、學生的眼中,是一個隨和,、親切的老師,,一個做事情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學者,。他擔任中大校長期間,,治學嚴謹,理校開明,,廣受贊譽,。 曾于1972年至1975年與高錕共事的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孔達回憶說,當時的高錕40來歲,,有張“娃娃臉”,,經常會被學生誤以為是“同窗”。一次,,一名高年級的學生見到高錕,,更當他是新生,趾高氣揚問他知不知道自己是誰,,高錕笑瞇瞇地回應,,自己是系主任,“當然知道你是誰”,,絲毫沒有生氣,。 高錕為人慷慨,更富愛心,當年獲得一個重要獎項,,不僅宴請同事,,還把一半獎金捐出成立獎學金。即使身為大學校長,,他也經常會回到自己的中學母校,,同師生們交流。2006年,,中學母校要擴建課堂,、美術室等設施,高錕沒有通知學校,,親自把一張支票送來學校,,令一眾師生欣喜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