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卻不能等了。
時光如梭,歲月蹉跎,,轉眼已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在荊州從事三陪工作的劉備老板,已經四十七歲,。按照當時人的平均壽命來看,這個年齡完全可以說是步入老年,說不定哪天眼一閉就再也不睜了,。可是理想在哪里,?功業(yè)在哪里,?奮斗了二十多年,結果還是兩手空空,。
任何一個男人,,內心深處都不會甘于碌碌無為。
劉備更是如此,。所以他悲嘆髀里肉生,,甚至忍不住訓斥許汜一類求田問舍的人,可這都不能解決問題,。他能干的只有招攬人才,。雖然這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聊甚于無,,總算對事業(yè)有所幫助,。
只要付出努力,總會有所收獲,。
劉備的努力,,就沒有白費。史載“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其中有一個人,,叫徐庶,字元直,。
徐庶與關羽有點類似,,年少時酷愛擊劍運動,也是一個血氣方剛見義勇為的少俠,,同樣有一次為朋友報仇而殺了人,。在逃亡的路上,雖然徐少俠用白泥抹臉、披頭散發(fā),,但畢竟化妝技術不專業(yè),,最后還是被公安干警抓捕歸案。徐少俠怕連累朋友和家人,,在審訊時本著打死也不說的精神閉口不言,,想來對構思巧妙做工精細功用巨大的古代刑具有過不少親密接觸。徐少俠這么義氣,,他的朋友也不是孬種,,知道他被抓獲后,不知是上下打點,,還是武力劫獄,,總之費盡周折把他救了出來。此后,,徐少俠逃到荊州隱姓埋名,,棄武從文,折節(jié)向學,,結交了諸葛亮,、崔州平、司馬徽等一些朋友,。
作為一個一向慧眼識人才,、真心待人才的老板,劉備見到徐庶后,,非常器重,,很快感動了徐庶。徐庶被感動的一個標志事件,,是向劉備推薦他的好朋友諸葛亮:“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愿)見之乎,?”
招攬人才,一向是多多益善,。劉備老板雖然公司不大實力不雄厚,,但管一撥員工吃飯,還是沒有問題的,。他立刻表示愿意招聘新員工,,說:“那你快去找他吧,然后一起回來上班,�,!保ňc俱來)
知己就是知己,還是徐庶清楚諸葛亮的心思。徐庶告訴劉備:“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最好是老板你自己去請他,。”(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招個員工要老板親自去請?這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了,。
不過劉備還是答應了,。早在平原時他就養(yǎng)成了禮賢下士的好習慣,不分貴賤都給予很高的禮遇,,曾經把一個刺客感動得一塌糊涂,,何況是大名鼎鼎的臥龍?
臥龍先生,,只要你真的是個人才,,我就是親自跑一趟也無所謂。
我的誠意,,你會感受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今后加入我的團隊,為了我們共同的目標,,一起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去是肯定去了,,但具體細節(jié),,存在不少爭議。
《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是“凡三往,,乃見”,,意思很清楚:去了三次,才見到,。雖然“三”這個詞在古代往往是個約數(shù),,指多次,但前面加個“凡”字,,在這里明顯是個確數(shù),,就是指一共三次,不是一些人推測的不止三次,。
出山二十年后,,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币灾T葛亮的為人處世來看,他不是個好擺譜愛虛榮的人,,不至于夸大其詞,,往自己臉上貼金。何況僅僅過了二十多年,,一些當事人還活得好好的,,諸葛亮睜著眼睛說瞎話的可能性實在太低。
綜合這兩點,,三顧茅廬確鑿無疑,。
但偏偏有另一種說法,出自魚豢的《魏略》和司馬彪的《九州春秋》,,認為是諸葛亮自己跑去求見劉備,,結果沒有得到重視。劉備再現(xiàn)了當年編草鞋的風采,,正拿著牦牛尾巴編織工藝品(在電影《赤壁》中似曾相識),。后來諸葛亮獻計,劉備把荊州一帶的流動人口組織起來,,該收稅就收稅,,該出力就出力,該征兵就征兵,,從此實力大增,。劉備這才重新認識了諸葛亮,開始重用他,。
這個說法似乎能自圓其說,,不但描繪了劉備編牦牛尾巴的細節(jié),這似乎符合劉備年少賣草鞋的經歷,;又寫出了諸葛亮得到重用的原因,,這似乎更符合常理,否則讓一個天下梟雄三番五次去請一個寸功未立乳臭未干的年輕人,,會讓許多人(比如魚豢先生)覺得不可思議。
然而這個說法,,實在是經不起推敲的,。
從古至今,史書都是人寫的,有著作者的立場與褒貶在里邊,。即使孔子作《春秋》,,還有所謂一字褒貶的春秋筆法在其中,并且被歷代歷史學者奉為圭臬,。
《魏略》和《九州春秋》的作者分別是曹魏純臣魚豢與晉朝宗室司馬彪,。關于這一事件的記載,司馬彪的《九州春秋》是沿襲魚豢的《魏略》,。所以,,值得重點分析的是魚豢先生,他就是最大的造假嫌疑人,。
之所以稱魚豢為曹魏純臣,,是因為他一生忠于曹魏,在晉朝取代曹魏之后,,他就不再做官,;而且他的《魏略》一書,記載歷史終止于曹魏實際上滅亡(254年司馬師廢齊王曹芳)的時候,,并不延續(xù)到司馬炎取代曹魏,。可見,,魚豢是以魏國遺臣自居的,。而蜀漢與曹魏一直是敵國,站在曹魏的立場,,魚豢先生通過虛構劉備編草鞋一類的活動和諸葛亮自己求見,,來貶低敵國君臣,就非�,?梢岳斫饬�,。
除立場之外,魚豢先生的造假水平實在不怎么高明,,存在著明顯的漏洞,。
其一,劉備在踏上奮斗之路后,,還在編制草鞋一類的手工藝品,,除了《魏略》之外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可以說是孤證,。孤證歷來難以令人信服,,何況一個熱衷于編草鞋的領導,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終生追隨,?又怎么會獲得天下英雄的稱號,?即使早年確實編過草鞋,,但劉備走上亂世稱雄之路后一定不會重操舊業(yè),甚至諱莫如深,。魚豢的這個記載恐怕想當然的成分居多,。
其二,此時劉備是寄人籬下,,劉表對他并不十分信任,,管理荊州流動人口帶來的實惠,怎么可能讓劉備得到,?劉備擴展實力,,正是劉表所忌諱的,防范牽制還怕做得不夠,,不可能坐視劉備大規(guī)模擴軍,。
其三,魚豢關于劉備之子劉禪的記載,,也非常不靠譜,,說是出生在徐州,后來流浪到漢中,,還被人販子賣過幾次等,,這是魚豢有意詆毀敵國君主的另一個證據(jù)。也就是說,,在詆毀劉備集團這件事上,,魚豢先生是一個慣犯。
孔夫子有句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也需要多做思考,才能得到書中的智慧,,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相信在讀歷史書的時候,尤其是遇到記載出入很大的事件,,加以分析,,加以辨別,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學會辨別真?zhèn)蔚姆椒�,,我們就會逐步做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去偽求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下次遇到哪個人又寫書或者寫論文來蒙我們,,我們就不會那么容易上當了,。
《魏略》和《九州春秋》關于諸葛亮自行求見劉備的記載,,歷代文人學者大多都能見到,但相信這個說法的人卻很少,,可信度太低是一個重要因素。
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是經得起推敲的,,不會因為有不同說法而被掩埋于歷史塵埃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