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鐵道部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guī)劃新聞發(fā)布會上,,鐵道部副部長陸東福透露,,國家未來會考慮火車客運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對于火車票價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鐵道部的希望是"保本微利",,"實現鐵路可持續(xù)發(fā)展,應該是在保障公共服務的基礎上,,也為運輸企業(yè)的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比較好的環(huán)境,,如果長期運輸成本和價格背離,就會扭曲我們交通運輸工具的資源分配。"(11月28日《新京報》)
單純從市場的角度看,,陸東福副部長站在鐵道部的立場上表達利益訴求,,無可厚非。事實上,,鐵道部門官員并不是第一次發(fā)表類似言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鐵路局常務副局長羅金保就公開表示:"春運期間鐵路一票難求的現象始終得不到緩解,,根本原因在于鐵路票價太低。"但是沒有市場化的鐵路經營又談何票價市場化,?在我看來,,鐵道部門在討論火車票價市場化之前必須先理清幾個問題。 首先是鐵道公益性的問題,。國家連續(xù)多次提高成品油價格,,而火車票價未作出大的調整,這是事實,。但是無法回避的是,,鐵路是與廣大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鐵路多由國家財政投入建設,。鐵路行業(yè)具有特殊的壟斷屬性,,全國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乘客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鐵道部門顯然不能忽視鐵路行業(yè)的公共性,把自己簡單地界定為經營性企業(yè),,不考慮公眾現實感受與經濟承受能力,,用純市場眼光衡量鐵道服務,確定火車票價,。 就拿春運來說,。眾所周知,中國春運承載著百姓舉家團圓這種沉甸甸的傳統(tǒng)文化,。由于二元制的戶籍結構與各地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現實形成了百姓回家過年的剛性市場需求,,決定了春運現象不可能馬上消失。而且火車票不同于普通商品,,百姓有錢就買,,沒錢就不買。辛辛苦苦一年,,背井離鄉(xiāng)的打工族,,想回家吃頓團圓飯,,要求過分嗎? 相對于百姓樸素的回家愿望而言,,即使火車票價充分市場化,,也未必擋得住客居異鄉(xiāng)的人們的回家期待。只要火車票價低于飛機票,,或者說飛機票供不應求,,只要不至于挨餓,火車票該買還是要買,�,;疖嚻眱r市場化,除了讓鐵道部門掙到更多真金白銀,,讓百姓回家成本更高以外,,根本不能改變"一票難求"的現狀。何況,,由于鐵路部門售票機制本身存在弊端,,監(jiān)管不到位,鐵路內鬼與黃牛黨作亂,,乘客除了忍受排隊之苦外,,還要遭受黃牛黨盤剝,本來已經不堪重負,。鐵道部門怎忍心再在他們脆弱的肩膀上加擔子,? 第二就是鐵道部門服務質量的問題。由于鐵道行業(yè)沒有引入市場競爭,。雖然有像郝勁松那樣的維權衛(wèi)士,,多次向鐵路霸王條款叫板,但仍然沒能撼動鐵道部門的霸王作風,。鐵道部門積弊較多,。站票、坐票同價,,1,。1米兒童免票線至今不作調整;火車站與列車商品價格高昂,,所售商品不開具發(fā)票;違背當初承諾,,在動車組列車上出售站票……這些就是鐵道部門服務水平的真實寫照,。至于春運期間等高峰時段,因為鐵道部門制度設計不當,、監(jiān)管出現漏洞,,導致黃牛黨,、關系票泛濫,普通乘客"一票難求",,更是一直為輿論所詬病,。 列車晚點也是一個無法繞過去的服務問題。列車晚點以后,,乘客除了忍受煎熬,,或者改簽其他車次外,鐵道部門根本不給其他說法,。同樣是公共服務部門,,飛機晚點,民航方面還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乘客安排住宿,、給予適當賠償。鐵道部門常常自詡列車大提速,,服務質量提高,,在列車晚點補償方面是否也該起步呢?如果鐵道部門不在服務質量方面提速,,以粗糙的鐵路服務追求市場化的火車票價顯然難以服眾,。反之,如果鐵道部門先從行業(yè)公益性,,服務質量等方面檢視自身工作不足,,作出實質性改進,再談火車票價市場化,,輿論質疑聲音要小得多,。 更為重要的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內涵就是市場競爭,。而鐵道部門是典型政企不分的壟斷行業(yè),,沒有引入市場競爭。在缺乏市場競爭氛圍的語境中,,我們難以奢望鐵道部門在當好裁判員的同時又做好運動員,。改革鐵路管理體制,引入市場競爭,,打破"鐵老大"壟斷局面,,那時,再討論火車票價市場化的問題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