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中)14日上午參觀位于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的新華社奧運前方報道團,,圖為新華社副總編輯彭樹杰(右)向羅格介紹新華社奧運報道情況。新華網記者 胡孝乾
攝

8月16日,,北京奧組委執(zhí)委、國際奧委會文化與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主席何振梁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新華網 陳競超 攝
新華網哈爾濱8月19日電
從“體操王子”李寧用代表著人類崇高精神的奧林匹克圣火“飛天”點燃北京2008年奧運會主火炬的那一刻,,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同時這和平,、友誼之火也燃起了中國兩億多網民的奧運熱情,,他們在打破了時空界限的虛擬世界里,掀起了奧運熱潮:有人撰寫“奧運博客”抒發(fā)祝愿之情,,有人組織網友簽名為奧運健兒減壓,,有人創(chuàng)建“網絡奧運文化廣場”普及奧運知識,有人在網上翻唱奧運歌曲……這一切構成了中國網民的全新“奧運生活”,。

人民網直播胡錦濤總書記與網友在線交流(網頁截屏)
網絡打造中國人全新“奧運生活”
2008年對于中國網民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胡錦濤總書記與網友在線交流,;中國網民數量趕超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北京2008年奧運會在奧運史上首次將互聯(lián)網作為獨立轉播機構……這一件件令人激動的幸�,!熬W事”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
“打開網絡看奧運,感覺北京離我們很近,,”作為一名“鐵桿”體育迷,,南航黑龍江分公司的段海濤改變了以往“獨守電視到天明”的“奧運生活”——清晨,打開電腦,,一邊享用早餐,,一邊瀏覽昨晚奧運比賽的精彩片段;上班路上,,通過多媒體手機上網瀏覽當天奧運比賽的日程安排,;晚上的時光最快樂,可以一邊通過網絡觀看當天任意一場比賽,,還可以與天南海北的體育迷“神侃”,,然后把自己的觀點向博客“傾訴”。其實段海濤的這種“網絡奧運生活”,,也是許多中國人在奧運會期間的真實寫照,。
從北京奧運會開始,國際奧委會首次將互聯(lián)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獨立轉播機構,,與傳統(tǒng)媒體一起列入奧運會的轉播體系,這使得網上直播奧運會成為了現實,�,!⌒氯A網、人民網,、央視網,、新浪、搜狐,、網易等國內知名網站也都發(fā)揮優(yōu)勢,,各顯其能。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聯(lián)合萬瑞數據發(fā)布的《中國網民奧運消費行為研究報告》顯示,,高達82%的網民關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一些網民表示,網上關注奧運,,最大的樂趣不是觀看而是互動,,這讓他們從單純的觀眾變成了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參與奧運,、影響奧運。
網民:參與奧運我們在行動
對于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的公民來說,,奧運開到“家門口”,,“不能去現場,,我該做點什么?”,,網絡的發(fā)展壯大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滿意的答案:從籌備工作到火炬?zhèn)鬟f,,從吶喊助威到文化傳播,只要你想通過網絡參與進來,,奧運隨時歡迎你,。
從奧運圣火在希臘點燃那一刻起,在中國有著很大影響的網絡即時通訊工具便發(fā)起了網絡奧運火炬?zhèn)鬟f活動,,到奧運會開幕當日,,已經有6千余萬人參加此活動�,! 翱粗业木W絡火炬一會兒傳到廣東,,一會兒經過青海,幾天便覆蓋了祖國大地,,我真的很開心,,能在虛擬世界實現自己的‘火炬手’夢想也是件很快樂的事�,!惫枮I網友李博說,。
而奧運會開幕以來,與奧運相關的各種新聞,、評論,、盤點、祝福幾乎覆蓋了中國整個互聯(lián)網,。在新華網組織的“祝福北京奧運簽名寄語大行動”中,,成千上萬的網民在這里送出了他們對于奧運會的美好祝愿,網民“江南”說:“百年奧運夢,,今朝激情圓,。支持北京,支持奧運,。中國加油!”,;還有些網民專門將他們的祝福通過互聯(lián)網送給那些在奧運賽場上失意的運動員:“無論成敗與否,,登上奧運賽場就是英雄”。
此外,,在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官方網站上,,廣大網民還通過這里的互動專區(qū)對奧運會各項工作提出了自己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奧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奧運歌曲也在網上掀起了新的流行風,,《我和你》《北京歡迎你》《相信愛》等歌曲占據了許多音視頻網站音樂排行榜的前幾名。除了欣賞奧運歌曲,一些網民也“一展歌喉”,,紛紛將自己翻唱的奧運歌曲上傳到網上,,表達出他們“弘揚奧運文化,助威北京奧運”的良好愿望,。
在中國,,很多人還紛紛通過網絡所特有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奧運熱情:有人撰寫奧運博客抒發(fā)祝愿之情,有人在論壇跟帖為中國體育健兒吶喊助威,,有人創(chuàng)建“網絡奧運文化廣場”普及奧運知識,,有人征集百萬笑臉制作“奧運笑臉墻”……這便是世界第一網民大國公民的全新“奧運生活”。
網絡助推奧林匹克精神傳播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田雷說,,網絡傳播具有超時空性,、超地域性、多媒體特性以及互動性,,這些決定了網絡世界的自由,、開放和平等,這與以和平,、友誼,、進步為特質的奧林匹克精神是十分吻合的。廣大網民通過互聯(lián)網參與奧運,,不僅是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傳播方式的變革,,更是社會進步的一種具體表現。
田雷表示,,由于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壯大,,使那些過去依靠傳統(tǒng)媒體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轉化為主動參與,這也滿足了廣大網民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和選擇能力的需求——每個人都可以很方便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任何時間欣賞自己喜愛的節(jié)目,;每個人都可以發(fā)布新鮮的創(chuàng)意等。
“網絡為廣大平民提供了更多參與奧運的機會,,這非常符合奧林匹克精神,。”哈爾濱體育學院體育系主任熊健說,,網絡不僅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還打破了種族的界限、信仰的界限,、文化的界限等等,,無論是誰,只要有參與奧運的愿望和熱情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同時,,網絡也發(fā)揮了它特有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喚起了更多人來參與奧運、發(fā)揚奧林匹克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