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發(fā)布日期: 2008-08-19
|
|
劉翔退賽,教練流淚,劉翔道歉,,民眾嘩然,。來自各大網(wǎng)絡論壇的議論很多,大約分成兩種,,一種是責罵,,一種是理解。
在我看來,,這次運動員退賽引起這么大反響的原因,,在于金牌至上的觀念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
在相當長的階段內(nèi),,金牌不得不重要,。這需要從運動員的培養(yǎng)機制談起。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曾經(jīng)呈金字塔結構,,在這個金字塔的塔基,,是業(yè)余體校這樣的學校,一些學齡前的有天賦的孩子被送入學校,,刻苦訓練,,夢想著將來成為世界冠軍。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之后,,通過考核,,出類拔萃者被挑選入省隊,由國家提供工資,,他們的工作是訓練,,獲得金牌。
所以,,各個運動隊和運動員都需要用金牌來證明自己,。而沒有拿到金牌的運動員,則會無奈地感到“愧對祖國”,。這種思維和情緒,,長期形成一種思維方式,也蔓延在群眾中,。目前,,國家對運動員相對已經(jīng)變得寬松,但是在這種氛圍下成長起來的民眾,,卻習慣性地對金牌抱太大的期望,。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栽培尖子把競技體育成績提高,但金牌也并不能代替體育的快樂,。忽略體育帶來的快樂與觀賞性僅僅看重獎牌,,從一個側面也說明,,體育還不屬于生活、不屬于大眾,。金牌的重要,,已經(jīng)掩蓋了屬于體育的快樂。
可喜的是,,這一屆奧運會上我們已經(jīng)賦予體育更多的豐富性,,更多的媒體報道年過六旬的參賽者,或者僅僅為了參與的選手,。這是進步,。而劉翔退賽也被更多的人所理解。
盡管如此,,劉翔仍然需要更多的勇氣來面對這次退賽,。中國的體育管理體制決定了運動員以取得金牌為目的,但其實,,運動員本身承載的體育精神,,才是他們?yōu)榇蟊妱?chuàng)造的財富。
來看看本屆的主火炬手李寧,。李寧在20年前奧運會失利,回國成為受到眾人譴責的“罪人”,,甚至連銀行都不敢去,。之后,李寧選擇了退役,,默默地投入到公司創(chuàng)辦中,。2004年,李寧公司在香港上市,,他還創(chuàng)辦了運動員基金會,,以幫助退役運動員融入社會。李寧讓人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冠軍的選擇:勇敢面對挫折,、踏踏實實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圍繼續(xù)發(fā)揮體育精神。離開賽場20年后,,2008年8月8日,,李寧又登上了奧運會場,讓人看到一位真正的冠軍的人生歷練與榮光,。
沒有運動員沒有經(jīng)歷過傷病的折磨,,在挫折面前,他們需要展現(xiàn)自己血肉之軀的力量,,那種力量叫做體育精神,。這種精神能夠戰(zhàn)勝挫折,,能夠堅忍不拔,能夠勇敢面的自己的選擇,,并且在未來發(fā)起一次次挑戰(zhàn),。劉翔的跨欄運動,就是不斷跨越阻礙,、突破自我的過程,。不管是劉翔,還是其他運動員,,都應該發(fā)揮自己在體育中所汲取的力量,,也許獎杯一段時間不在他們手中,但是冠軍的精神和靈魂會在他們心中飄揚,。他們需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體育精神傳遞給民眾。
也許運動員無法改變制度帶來的問題,,但是,,運動員有著真正的體育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消弭種種障礙,,支持他們面對一切挑戰(zhàn),,并且讓更多人感受到體育的真正樂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