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招租”無人應
蘇州首例公有控保建筑——“安徽會館”于6月18日進行公開拍賣招租,,這也是蘇州控制保護建筑進入市場化運作后的首個“招租”案例,,但結果竟無人應拍,。 拍賣會只有兩個商家參與競拍,。拍賣師宣布安徽會館使用權以每年31萬元的底價開始競拍,,結果無人應價,,只能宣告流拍,,整個過程還不到兩分鐘,。 位于蘇州辛莊上塘河北岸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安徽會館”是蘇州為數不多的徽派控保建筑之一,。 拍租到的人將擁有“安徽會館”3年的使用權,,拍租后的“安徽會館”可做一般的會所、茶館和保健場所,,但不能從事餐飲娛樂行業(yè),。同時,由于會館剛改建完成,,所以拍租后不能隨意改建,、裝修。 也許是因為這些硬性的規(guī)定,,將眾多商家擋在門外,;也許是“安徽會館”沒有足夠的魅力吸引商家。對于此次“安徽會館”流拍,,蘇州相關部門都沒有做任何解釋,。
政策鼓勵古民居上市
“控制保護建筑”是蘇州特有的一個概念。1982年,,蘇州文物部門對全市進行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文物普查,,將一些尚不能評定為文物卻具有保護價值的古宅、古橋,、古祠堂,、古廟宇、古城墻等200余處歸屬為控制保護建筑,。 目前蘇州擁有數量僅次于北京的地面古建筑,。但這個讓人自豪的事實卻讓蘇州備感沉重。大量老宅都已年久失修,;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之一便是經費,,錢從哪里來,? 為此,這些年,,蘇州先后出臺《蘇州市古建筑保護條例》以及《蘇州市古建筑搶修保護實施細則》,。這些規(guī)定逐步明確:允許和鼓勵海內外組織和個人購買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實行產權多元化,、搶修保護社會化,、運作市場化。
古建筑走市場一路坎坷
回首蘇州古建筑走向市場的道路可謂一路坎坷,,先前的拍賣更是屢屢碰壁:2004年,,位于蘇州老城的古民居“葑湄草堂”曾以5600萬元的價格醞釀上市拍賣,但最后卻不了了之,;2006年,,蘇州最大的單體民國建筑朱家園別墅在上海流拍,此后,,位于常熟的“翁同龢故居小南園”同樣沒有如期拍賣,。 一位文物專家認為,作為國內最早開發(fā)利用古建筑的城市,,蘇州的古建筑保護依然路途漫漫,。但古建筑畢竟不同于古董,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如何讓古建筑“活”起來,?看來是蘇州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要一直堅持的一項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