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包括各城市物價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現(xiàn)代化等諸多方面因素,。外地務工者在以下基礎上增加1800元,。(廣州日報11月4日)
對于社科院羅列出來的那張表單,相信許多人一下子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加入到白領行列后,,不會帶來什么意外的欣喜感受,,因為生活的原來屬于自己的生活壓力,并不會因為這個所謂的標準而帶來絲毫改變,。
依筆者自己所生活的中部城市武漢來看,,白領2680元的月收入到底能干些什么呢?在此,,不妨算一番細賬,。按武漢中心城區(qū)房價6000元一平方米的保守價計算,,夫妻雙白領家庭要不吃不喝10年,,才勉強購置得起一套100平米的住房。而這不包括贍養(yǎng)父母,、保障子女上學,、房屋裝修、日常生活等必須開支,。
白領是個“舶來品”的詞匯,,一直以來很誘人眼球。但到底什么樣的人才算得是白領,,才夠得上白領的標準,,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國外通行將白領概定為受過良好的教育,,因一技之長而被老板聘用,,懂得把自己打扮得體,工作上能獨擋一面的辦公室人員,。按美國的標準,,白領是指年薪在8萬美元,、從事純粹腦力勞動的人,。以2006年美國人均收入3.6萬美元來對照的話,那么,,美國的白領是人均收入的兩倍,。如果套用這個標準的話,社科院的這個標準似乎遠遠超出美國白領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我們還面臨著東西,、南北,、城鄉(xiāng),甚至同一地域內(nèi)也有種種較大的收入差距,,有研究表明,我國收入最高的20%群體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群體的收入的33倍,。而按照社科院的這個標準,這部分所謂的白領大都生活在生活成本較高的城市,,這個白領收入標準,,除了基本維持供房、教育,、醫(yī)療、生活之外,,幾乎不可能有太多的額外余積,說得不好聽點,,一旦有意外生活負擔,極可能返貧,。
不能說白領階層就一定要比別的階層享受更多的物質(zhì)利益,,但如果這個所謂居于社會收入上層結構的階層,在社會生活中都如此弱不禁風,,那定義這樣的白領階層除了吸人眼球,給某些人帶來一點面子上的快慰之外,,確實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