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伊始,,各地重返校園的大學生發(fā)現(xiàn),學校食堂飯菜價格普遍上漲:如在武漢,,據(jù)記者了解,,當?shù)馗鞲咝!帮埐藘r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價,,上浮在0.1元—0.5元之間”,;再如廣州,記者走訪當?shù)卮髮W城發(fā)現(xiàn),,各高校飯?zhí)貌藘r分別上漲了0.2—1元不等,,為此,,不少學生抱怨:“吃不起啦”;而在北京,,據(jù)報道,,由于不滿食堂飯菜量少且價格偏高,最近部分北大學生開始選擇去清華大學辦卡吃飯,。(《長江商報》《新快報》《新京報》9月3日)
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尤其食品類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一路走高,,7月份甚至同比上漲分別達到5.6%和15.4%。這種物價變動大背景下,,大學食堂迫于成本壓力,,適當提高飯菜價格,應該說,,并不讓人太感意外,,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正如湖北省教育廳有關官員解釋的,,“高校食堂飯菜價格調整是為了生存的需要,,現(xiàn)在物價都在上漲,他們也要生存”,。
但問題是,,大學食堂要生存,學生更要生存,,更重要的是,,大學食堂并非街邊的餐館、飯店,,而是專為學生服務的公益性質部門,,保證他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實乃其天職,。因此,,食堂簡單地將自身的生存或者說經(jīng)營成本壓力,轉嫁給大學生,,抬高他們的生活成本,,顯然并不妥當——既不公道,也有違其內在職守,。
那么,,如何化解這一食堂與大學生之間在飯菜價格上的矛盾困境呢?我想,,除了食堂自身挖掘經(jīng)營潛力,、改進服務能力之外,,關鍵恐怕還在于,外力的干預和扶持,,比如高校和相關政府部門的介入和援助,。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鑒于以豬肉為代表的食品價格上漲形勢,,教育部就曾專門發(fā)文要求:“各高校和各地教育部門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保證飯菜質量,,穩(wěn)定飯菜價格,。”而從時下各地大學反饋的情況來看,,要根本遏制食堂價格的上漲,,僅有高校等教育部門一家的呼吁努力,似乎仍力有不逮,,還須更多政府部門的合力參與和配合,如政府財政部門,、經(jīng)濟管理部門,。
這方面,上海市的做法和經(jīng)驗,,或許值得國內其他城市參考借鑒,。據(jù)報道,為確保新學期開學后,,上海市大學生不會為吃“多掏腰包”,,該市多個政府部門采取了“組合拳”式的綜合治理措施,以降低高校食堂的成本壓力:如對豬肉價格進行補貼——“有關部門特別撥款2000萬元用于采買豬肉,,并讓利至少5000元/噸給各個高校集中供貨”,;再如在上海市經(jīng)委的支持下,該市高校后勤配貨中心運用集中采購和合同儲備的形式,,組織豬肉等主副食品供應給高校,;此外,還有落實學生食堂免租賃費和補貼水電燃料費政策,,部分高校按營業(yè)額的5%給予食堂經(jīng)營單位伙食成本專項補貼等等措施,。(《勞動報》8.30)
“上學貴”特別是“上大學貴”,近年來一直是一個廣受公眾關注的民生問題,,而這其中,,焦點往往都集中在“學費”等收費項目上。其實,,時下上學所以昂貴,,日益成為沉重民生壓力,,“學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遠非事情的全部,,比如包括食堂飯菜在內的生活費,,就同樣是一筆不輕的讀書成本。據(jù)此前《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平均生活費約在每月500元,。比較現(xiàn)行每年4000-6000/年的大學學費,此一費用顯然毫不遜色,,只高不低,,是不大經(jīng)得起“食堂齊漲價”的壓力的。(中青報06.10.25)
記得針對大學學費,,教育部不久前曾表示,,“今后五年,高等學校的學費,、住宿費都不能調整,,一律穩(wěn)定在2006年秋季水平”。現(xiàn)在,,面對各地高校食堂價格形勢,,為了穩(wěn)定上大學的成本,國家有關部門是否也可以做出類似的承諾:“大學餐飲價格,,也能五年不漲或者少漲,,盡量穩(wěn)定在2006年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