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口高速度從成績變成“煩惱”,,當外貿順差從榮耀變成“包袱”,,坐著經濟全球化“過山車”的中國外貿,近兩年開始品嘗刺激,、甜蜜過后的苦澀與代價,。身處潮頭的上海,與全國一樣,,面臨著優(yōu)化外貿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考驗,,同時,,上海通過多年探索,已初步走出一條進出口平衡發(fā)展之路,,并以此一步步邁向國際貿易中心城市。
外貿已連續(xù)八年逆差
與全國外貿順差居高不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上海外貿自1999年以來已連續(xù)八年出現逆差,。2006年,上海全年進口1139.4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9.2%,,占全國進口總額的14.39%,進口高于出口3.5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上海21.34%的進口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比全市同期出口增速也高出0.5個百分點,,上半年外貿順差僅七億美元,占全國同期外貿順差總額的0.6%,。 再回過頭看1996年至2005年,,上海外貿總額由271.38億美元跳升至1863.44億美元,增長5.87倍,。其中出口由130.28億美元增至907.2億美元,;進口由141.1億美元增至956.24億美元。10年間,,有八個年份的外貿都是逆差,,特別是從1999年以來,上海外貿連年保持逆差,,10年間累計外貿逆差達527.39億美元,。 上海近八年的外貿逆差呈現出一條拋物線變化軌跡:1999年逆差10.2億美元,2003年達到154.39億美元的歷史最高點,,從2004年起上海外貿逆差開始回落,,2006年僅3.5億美元。 出口多進口少或者出口少進口多,,都不利于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從上海外貿近10年的發(fā)展軌跡可以看出,進出口沒有偏廢,,在高速增長的前提下基本做到了進出口平衡發(fā)展,;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的進口實力和潛力并不遜于出口,。
上海為何持續(xù)出現貿易逆差
統(tǒng)計顯示,一般貿易進口,、加工貿易進口和以轉口貿易為代表的其他貿易進口,,各占上海進口總量的1/3左右,。這說明以“大進大出”為特點的加工貿易并不是上海進口的主體,,上海除了自身對進口商品的吸納消化能力較強外,,作為口岸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對周邊及內陸地區(qū)的輻射帶動作用,,在進口中的表現越來越突出,。 以“其他貿易”方式進口為例,,上海2006年在此項下進口384億美元,,比2005年猛增28.2%。由此可見,,利用上海的口岸和金融、貿易優(yōu)勢,,將上海作為一個進口中心來經營,,已成為越來越多上海,、外地以及海外企業(yè)的選擇,。 再從進口商品分類看,,2006年,,機電產品占據了上海進口總量的64.36%,,高新技術產品占進口總量達40.33%,。這說明上海進口商品結構已逐漸由初級產品,、原材料為主向資源、能源以及集成電路和微電子元件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轉變,。同時,,上海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及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需要大量進口,,反過來,進口又大大促進了上海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增長,。 特別是2002年以來,,上海連續(xù)五年年均吸引合同外資達到100億美元左右,,外商投資企業(yè)主導的大量先進設備進口進一步帶動了全市進口增長,。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yè)進口增幅比全市進口增幅高出3.4個百分點,,占上海全市進口比重達68%,。
“十一五”規(guī)劃:進出平衡 共同拉動
上海和全國一樣,,過去政府部門和外貿企業(yè)都是“千方百計擴大出口”,隨著上海發(fā)展水平升級和經濟結構轉變,,現在更注重發(fā)揮“進口貿易的功能”,,強調“進出口適度平衡和進出口共同拉動外貿增長”,。 新近公布的《上海市對外經濟貿易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明確規(guī)定,,“十一五”期間,上海將充分發(fā)揮進口在提升支柱產業(yè)裝備水平,、促進產業(yè)結構升級、提升國內消費結構以及為周邊地區(qū)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在進口貿易結構優(yōu)化方面,,特別強調要“擴大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加強引進專利和技術許可等軟技術”,。 按照規(guī)劃,,上海未來的出口,將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出口比重,,加大出口品牌產品的培育力度,擴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研發(fā)的支持,。微電子、現代裝備,、汽車,、船舶、重化工,、電站設備,、計算機、家用電器等機電產品,,將成為上海出口“支柱”,;30個品牌有望列入商務部全國出口馳名商標行列。 預計到2010年,,上海外貿進出口總額將達3000億美元以上,,年均增長約10%,進出口保持平衡,。從上�,?诎兜慕嵌瓤�,,預計2010年進出口總額達5500億美元以上,年均增長約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