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國務院研究和部署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工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國有企業(yè)分紅”,,國有企業(yè)將一部分利潤上繳國家,,將逐步落實國有企業(yè)的現代經營管理以及國企服務社會的目標,,而對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說,,這也是一個好的消息,。 目前的中國資本市場,,表現為資產的供不應求,,即在價值重估的過程中,,股市自去年來持續(xù)走牛,掙錢效應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購買股票,,而在資產供給方面,,由于政府實施審批制度,在投資者大量資金搶購有限數量的資產時,,并沒有允許更多的公司上市,,尤其是股指大幅攀升的今年上半年,這促使了資產價格的膨脹,,股指節(jié)節(jié)攀升,,醞釀泡沫危機。 由外貿順差帶來的流動性壓力不減的情況下,,中國需要擴大資產供給來稀釋流動性,,緩和資產價格上漲,對于這一被動局面,,監(jiān)管部門可供選擇的時間較緊,,一般都會選擇優(yōu)質的資產而不是泥沙俱下。因此,,更多的國有大型企業(yè)以及大紅籌股回歸,,應該是一個緊迫和必然的選擇。 但問題在于,,中國的國有企業(yè)根據相關政策,,15年來并不向國家分紅,使得這些國有企業(yè),,尤其有壟斷暴利的企業(yè)形成了大量利潤積累,,不僅不需要上市融資,而且在國家緊縮貨幣政策以抑止投資的時候,,也無法制約這些大企業(yè)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擴張,。因此,目前即使批準這些國有大型企業(yè)上市,,他們所融資金也無法轉換成設備投資,,僅僅為擴容而上市,這些過剩資金為了實現利潤可能返身投入資本市場,,助推股市泡沫,。比如自去年以來,接連上市的一些國有商業(yè)銀行,,資本充足率很高,,而且有放貸壓力,上市融資并不迫切,。 如果未來實施“國企分紅”,,將使得國企自有積累減少,或可在生產中形成對資金的需求,,產生內在的上市融資動力,,而不是僅僅為了完成分流流動性的政治任務。因此,,國有企業(yè)分紅對資本市場來說,,會造成更多的融資需求,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發(fā)展,。 截至目前,,“國企分紅”的具體方案仍然沒有公布,此前,,有種種討論認為,,或直接劃撥給社保基金以彌補社保欠賬,,或通過財政部進行支付轉移,,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和福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但在這個轉移過程存在一些效率流失:在數量上,,還不能確定國企將多少利潤交出為合理;而轉移過程,,需要多個部門的參與是否能保證分配的公正以及有效,。 鑒于以上擔心以及當前資本市場的需要,真正推動國企還利于民的,,不僅僅是向國家分紅,,而是向大眾分紅,即上市之初應向公眾出售更多的股份,,而那些已經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應該繼續(xù)減持股份,尤其是在當前供求失衡的情況下,,加大資產供應,,實施國有股減持,,真正藏富于民。 國有企業(yè)本身就是國家代為公眾持有股權,,并行使所有權,,其本質是公有,在當前資本市場發(fā)達的情況下,,應該將這些公司轉換成真正的公眾公司,,既可以防止國有企業(yè)所有人虛置帶來的種種弊病,而且,,也可實現大眾共享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此前的情況卻是,這些國有企業(yè)既不向國家分紅,,也沒有實現向大眾分紅,,其工資遠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更有一些最優(yōu)質的公司在境外上市,,向境外投資者出售價格較低的股權,,并享受中國國有企業(yè)的壟斷紅利。而在國內上市的國有控股企業(yè),,尤其是優(yōu)質企業(yè),,社會公眾持股量極少,甚至在股改后全流通發(fā)行的工商銀行(5.04,-0.04,-0.79%),、中國銀行(
5.14,-0.05,-0.96%),、中國人壽(
35.05,0.19,0.55%)、中信銀行(9.70,-0.03,-0.31%)等也只發(fā)行了2%-3%的社會公眾股,,遠遠低于國有控股公司在境外發(fā)行時的公眾持股比例,。因此,應該考慮向公眾發(fā)行更多的優(yōu)質國有企業(yè)的股份,,讓全民享受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
|